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记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传承人虞东生

2020-03-30 11:26:18 来源:   责任编辑:   

虞东生表演“一心多用”的绝活
虞东生和演员们下乡镇巡回演出



  □ 刘建飞 刘曜涵 何鸣翎


  一般的器乐手最多只能同时打击3种乐器,他却能同时使用8种乐器,一个人揽下6个人的活,成了“一心多用”的器乐手;原来师傅带徒弟都是口口相授,他却记下原始的曲谱,翻译成罗马谱(即简谱)教给徒弟。号称“全国戏曲一枝花”的三角戏,在他的手中不仅得到了很好传承,而且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他就是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传承人虞东生。

  三角戏的起源和发展

  三角戏,又称三脚戏,顾名思义,也就是三个角色演一场戏。它还有茶灯戏、采茶戏、花鼓戏、三人土戏等别称。三角戏是福建南平邵武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是闽北乃至整个福建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杂乱到简单、再由简单到不断丰富的过程。

  三角戏在邵武民间流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三角戏的道白、音乐、剧目上考察,它与赣剧、江西采茶戏、邵武民歌有着殊途同归的宗源,都是以传统小戏为主,曲调优美流畅,民歌色彩浓郁。其名称的由来,主要是源于它最初的音乐角色只有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角色。其内容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的故事,既没有大场景和战争题材,也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它接近贫苦民众的民间生活,故又称家庭戏。在表演上,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唱前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句。

  邵武三角戏是福建省南平市的传统戏剧。剧本都是取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风趣,有时还穿插一些邵武方言,而且大多是喜剧,有的是闹剧,民间流传“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被誉为“全国戏剧一枝花”。大戏有《白扇记》、《凤凰山》等,小戏有一百多折,主要剧目有《雇长工》、《下南京》等。三角戏原来伴奏只有简单的鼓、锣、笛,直到1953年,邵武、光泽两个县的老艺人组成邵光剧团,经过各位艺人、老师的不断完善,才加入了笛子、胡琴、二胡、提琴、扬琴等乐器。1956年,邵武专门成立了“三角剧团”,配备了专门的编剧、导演、作曲等,作曲、唱腔等都逐渐走向正规化。2008年8月,邵武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5年10月,邵武三角戏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虞东生入选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传承人。2014年,虞东生的徒弟陈红、贾秀娇入选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传承人。

  虞东生练就的传承和绝活

  虞东生1944年11月出生于市通泰街道长坪村下樵岚自然村。因为那时村里常常有戏剧表演,也许是矇眬影响,也许是戏剧的氛围使然,他从小就是个戏迷。小时候,只要村里有演出,他就从不错过。演员们在台上演,他就在台边模仿。10岁时,他就整天泡在村里的戏团里学戏。他还经常到城里看戏,回来后就讲给村里的人听。“有一次,我连续看了几天戏后,去问剧团收不收人。剧团的人说只要女的,不要男的。我很失望的回来了,下决心一定要进剧团。”

  1960年,虞东生以优异成绩考入邵武县三角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先后任二队队长、一队队长、共青团宣教委员。在剧团拜罗雪官付子卿、周老三师父等学戏。他对乐器却特别偏爱,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向剧团的师傅们学二胡、笛子、锣、钹、唢呐等,同时也学会了编乐谱。由于历史原因,文革期间,三角剧团解散了。虞东生先到新华书店工作,后又下放到长坪村。1972年落实政策,他被安排在市一建公司做电工,后任机电车间主任,这些都为他之后练就绝活、创新形式和内容打下了基础。

  虽然虞东生不再在剧团工作了,但还是常和一些民间文艺团体到各乡镇演出,每年要表演上百场,成为这些民间文艺团体的主心骨。因为是民间剧团,演出时常有演员、器乐手到不齐的情况,虞东升就想着自己学了那么多乐器,能不能用一个办法一身兼数职。平时演出,一般的器乐手最多只能同时打击3种乐器,但虞东升却想着能同时使用8种乐器。

  “我在单位做的是电工,就把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叫锣、钹和板等乐器全部设计、焊接到一套道具上,一边用脚踩击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叫锣、钹和板,一边用嘴吹笛子或唢呐。”虞东生介绍说,“工具是自己做好的,练出绝活还得靠自己。刚开始练的时候非常难,不是忘了手就是忘了脚,总是配合不好。但是我坚持每天都 练,练到脚打抖,抬脚都难。”

  就这样,四个月后,他练就了绝活,一个人揽下6个人的活,成了“一心多用”的器乐手。 

  虞东生不仅自己有绝活,他还想着要将三角戏发扬光大。他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会虚心向当地老人或前辈请教戏艺和曲谱。“三角戏”师傅原来带徒弟都是口口相授,没有书面教材,他记下来后回去马上整理。原来的曲谱都是工尺谱(即上、尺、工、凡、五、六、亿),他就翻译成罗马谱(即简谱1、2、3、4、5、6、7),如果按正调、斜调、假调等不同调门分,一个原始曲谱要翻译成49个曲谱,每个曲谱至少需要2个小时。20多年下来,他已积累了50多种原始“三角戏”曲谱40多本。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虞东生参加中央、省、南平市各级的戏剧汇演,如八十年代的省业余戏剧团汇演 《小巷人家》;2001年中央七套生活栏目演出 《三角戏雇长工》;2003年参加省第22届戏剧汇演 《双喜临门》......2004年后,他陆续在南平市及省、南平市电视台表演绝活。

  1992年,虞东生芹田村组织一个《三角戏》培训班,培养出一批三角戏的青年演员,如赵有华等。1993年,他在鹤林坪村组织一个业余三角戏团,如肖爱香等。1994年,在一都村组织一个业余三角戏剧团,培养学员,如邱华英等......如今,在邵武、光泽、泰宁等地,他的徒弟有上百人。

  传承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邵武三角戏历经4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学术价值在中国戏剧中已有其举足轻重的位置,抢救和保护邵武三角戏,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它语音朴实、幽默,深受普通百姓喜爱,其实用价值作用非常。发掘整理、创作、保护三角戏,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文革后邵武市了成立艺术团,2002年加挂邵武市三角戏剧团牌子,2012年改名为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是邵武唯一、南平四个专业剧团之一,现在还在正常运转和发展中。民研中心作为长期致力于传承邵武非遗文化的单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敢想敢做,大力传承发展三角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虞东生的徒弟陈红、贾秀娇在传承发展传统戏剧中发展很大作用。

  近年来,邵武市民研中心传承、创作的三角戏《看相》、《姐妹观灯》、《双喜临门》、《六斤四》,在省内外各比赛中获得了佳绩,在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暨第二十六届戏剧会演、浙闽赣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上海百折戏展演、福建省非遗博览园展演、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展演等省内外各大展演活动中,获得金奖3个、银奖6个、铜奖10个的成绩。

  眼下培养一批高素质新人迫在眉睫。邵武市现有的三角戏传承人目前只有省级传承人1人,南平市级传承人2人。2015年至今,民研中心每年都开办了非遗培训班(三角戏),来自邵武各乡镇代表,经过数天的紧张学习,非遗培训班进展顺利,效果良好。每年,民研中心都安排邵武三角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邵武各中小学开展三角戏培训,让师生们不仅有机会接触到非遗产品,更能深刻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

  为更好地传承三角戏,民研中心于17年和19年分别在市实验小学和市八一希望小学设立了三角戏传承班,为热爱三角戏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大大提升了三角戏的传播广度。市实验小学两位学员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小小水仙花”戏曲展演中获得表演三等奖。2020年,民研中心计划在中心开办三角戏、傩舞传承班,为更多热爱民俗文化的市民朋友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民研中心每年完成上百场非遗项目演出活动,演出活动包括省外展演、南平地区各县市展演、邵武各大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回演出、进社区巡回演出、进乡镇巡回演出、进军营演出等,获得了领导、观众的一致好评,让更多的观众朋友了解、参与、弘扬邵武三角戏。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的不断加速,极具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退化甚至消亡,乃至被彻底遗忘的危机。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三角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80后90后对于三角戏十分陌生甚至于漠然。近年来,随着戏曲的不景气,三角戏专业剧团的艺术人才数量日益萎缩,这些颇具泥土芳香的艺术形式濒临失传。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三角戏面临步履维艰的窘境,如何让三角戏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流失,青黄不接。民研中心资金状况捉襟见肘,留不住人才。随着老艺人们相继辞世,还有部分艺人离职甚至于半路转行,人才流失严重,人员老化,在岗人员阵容不齐,使得民研中心正常运作都成问题,甚至出现花钱请演员来临时组合或借演员的尴尬情形。而年轻的演员对三角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戏曲的专注与热爱程度也远远不及老一辈,更使得三角戏形势不容乐观。在艰难的市场环境和长期偏低的工资水平下,三角戏很难吸引优秀学员去学习。“谁会愿意选择不景气又收入拮据的戏曲呢?”中心近年来只引进过1--2个新的艺术工作者。戏曲表演成材难,成材率低,工资收入低,高成本付出和低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许多有天赋的青少年都望而却步,三角戏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其次介经费匮乏,入不敷出。民研中心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收入主要来自国家拨款以及包场演出,财政每年拨款扣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早已所剩无几,很难应付中心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而其他诸如办公、剧目生产创作、设备购置等经费更是严重缺乏。经费入不敷出,艺术生产也是举步维艰,剧本创作、道具购置、排练演出、维修等方面都缺乏生产经费。同时也缺乏合适的演艺场地,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更影响到艺术生产的质量。除去为员工付的社保费用、自身办公费用后,能发的人均工资相当拮据,艺术生产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