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微观邵武> > 正文

回家乡来 助乡村兴 | 洪墩镇:95后姚珊菊用青春耕耘乡村振兴共富路

2025-07-17 17:22:03 来源:   责任编辑:   

【编者按】

为吸引更多在外工作的邵武籍青年返乡创业,邵武市融媒体中心特开设“回家乡来、助乡村兴”专栏,旨在通过宣传邵武籍青年返乡创业的典型故事,唤起更多邵武籍青年的家乡情怀,投身家乡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鲜活力,营造浓厚氛围。

今日推出“回家乡来 助乡村兴”专栏系列报道之五

洪墩镇:95后姚珊菊

用青春耕耘乡村振兴共富路

在洪墩镇这片年均气温18℃、无霜期长达305天的平川沃野上,95后青年姚珊菊用农机履带在田间印下了属于“新农人”的奋斗足迹。从城市白领到田间“掌舵人”,从独自创业到带领乡邻增收,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田野花木兰”的姑娘,正用青春的犁铧,在乡土间耕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

弃城归田 “格子间哪有田野自由”

2017年,大专毕业的姚珊菊在企业做了不到一年财务工作,便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农机事业的热忱递交了辞职信。“农村多是老一辈种地,效率上不去,国家又有这么多惠农政策,农机服务肯定有奔头。”谈及返乡初衷,她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

这个在种粮大户家庭长大、从小与农机具结缘的姑娘,一回到洪墩村便投入上百万元,购置80多台套先进农业机械。在洪墩镇党委、政府的牵线下,她对接上科特派农业专家,乘着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东风,将家庭农场式农机服务模式落地生根。如今,驾驶农机在田野驰骋的她常说:“这种亲近土地的自由,是格子间给不了的。”

实干技精 “姑娘家照样能扛硬活儿”

“一个姑娘家,能扛得起农机这活儿?”初回村时,这样的质疑声并不少见。但姚珊菊用行动作出了回答,育秧播种时在田间弯腰选种,打田插秧时跟着机械蹚泥涉水,无人机统防统治时在烈日下调试设备,收割季又守在烘干房盯控温度......水稻种植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2024年,在卫闽镇举办的邵武市第二届早稻机插秧竞赛上,姚珊菊代表洪墩镇参赛并一举夺魁。“从事农技推广30多年,第一次见到这么能干的年轻女农机手。”这是邵武市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朱英飒对她的评价。闲暇时,她还主动了解村民种植难题,用专业服务帮农户降低成本,成了乡亲们信赖的“田保姆”。

聚贤共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20年,姚珊菊牵头成立邵武市洪墩清照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326万元注册资金、10亩用地规模的平台,让她的创业之路有了更广阔的舞台。61名社员跟着她干,529亩水稻、250亩烟叶、250亩大棚烟苗的“试验田”里,长出了共同致富的希望。

如今,这个拥有2000多平方米服务场地的合作社,已建成150吨容量的粮食收储中心、日烘干60吨的烘干中心、年加工4500吨的粮油加工厂,从育秧到收割的全链式农机设备一应俱全。服务范围从洪墩镇8个村,扩展到邵武及建阳、顺昌等周边县市区,年机作面积近万亩,带动农户每亩节本增收约600元。

合作社成了“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行业协会优秀会员单位”“南平市市级示范社”,她也成了“邵武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站在金黄的稻田边,看着农机穿梭、乡亲们笑开的眉眼,姚珊菊知道,自己播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青春与乡土共生的希望。

洪墩镇党委书记谌春伟表示,青年是乡村振兴最活跃的力量,姚珊菊的故事证明,乡村沃土完全能承载青年的梦想与奋斗。洪墩镇始终欢迎更多青年带着知识、技术和情怀回到家乡,镇党委、政府将全力做好政策支持、资源对接、服务保障,让返乡青年创业有底气、发展有空间。通过青年创业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兴旺推动村民增收,一步步把“共同富裕”的蓝图变成实景,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梁丹
编辑:谭一璇

审核:缪顺春 李婷

终审:陈一沿


邵武融媒

邵武市融媒体中心微服务平台,在线阅览邵武市热点新闻。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分享到:
微观邵武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