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三月,舌尖上的春天

2019-03-22 16:40:44 来源:   责任编辑:   

□黄勇英


阳春三月,南方的春天充满了植物蓬勃生长的气息。红的、白的、粉的、黄的,各种不畏春寒的花儿竞相绽放。徜徉在花海里,人们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心也开始生出些许的不安分。春天,不仅要满足视觉,更要满足味觉。舌尖上的春天更富有生活的情趣。

在民间,春社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古时于春耕前(周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张素的《得利寺》诗云:“柘柳阴浓春社罢,牛羊日夕牧童来。”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些诗句,都生动地记载了人们祭祀土地的热闹场景。

闽北人对春社是很重视的,祭祀土神是一个方面,吃文化则是更有生活趣味的另一个方面。春社时节,咋暖还寒,春阳之下的田野已是绿意盎然,鼠曲草也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其草叶面布满白色细毛,叶形如小白鼠之耳,花黄如曲色,故得名鼠曲。另外,因为它在清明前后大量生长,又被称作“清明草”。这个鼠曲草可是好东西,《日华》中记载:鼠曲“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杂米粉作糗食,甜美。”

民间吃鼠曲草,主要是用来制作“包糍”和“清明果”。春社前后,田野里满是翠绿鲜嫩的鼠曲草。村民们会走上田野,将鼠曲草采回择净,在石臼中捣烂,再和以米浆,然后便是放入大锅中用文火边煮边搅,直至米浆浓稠成糊,最后起锅。邵武人喜欢用起锅的粿料做成“包糍”的外皮。包糍里料多为肉沫、笋干、芋头、香菇。包好的包糍上笼屉蒸的时候,村民还会将上山摘采来洗净晾晒好的松针均匀地铺在蒸笼底部,然后将包糍铺放在松针之上。屉蒸盖打开的时候,松针的清香扑面而来,令人食欲大开。刚出笼的包糍油光发亮,搁上一些葱花,再蘸上一点辣酱,一口咬下去,只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我感叹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将草与美食结合在一起,将春天品味于舌尖之上,这是一种多么富有乡土气息的生活趣味!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的祖先总能赋予艰难的日子以美好和香甜的成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对方便食品感兴趣,比如炸鸡、奶茶、方便面。其实很多时候,做出食物的过程比起享受食物的过程来得更为有趣,就好比邵武人嗑炒瓜子,嗑瓜子的过程比起单单享受瓜仁来得有趣得多。

除了吃包糍,还有一些植物也带着其特别的味道跳跃在我们的舌尖之上。清明左右,邵武人经常摆上桌的还有春笋。俗话说:尝鲜无不道春笋。放眼天下食材,哪些能集脆、嫩、鲜、甘于一身?春笋可谓当之无愧。北宋著名文人苏轼是个美食家,他对春笋是推崇有加。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餐餐笋加肉。”此语道出了古往今来无数人对翠竹及春笋的喜爱!春分前后挖出的春笋,有着浓郁的春味,笋体肥大、洁白如玉、美味爽口,被称为“蔬中第一品”。春笋炒腌肉干、炒腌菜或者炒荞头都是一盘好菜,用来跟肉片一起烧汤则更能品出春笋的清甜可口。

人说三月荠菜香。阳春三月,荠菜也成了很多人桌上的美食。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诗中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句子,写出了荠菜不畏严寒,吐芽生长的特点。荠菜不仅有不畏严寒的报春功能,更是一道美味。说起荠菜这古老的野蔬,两千年前的《诗经》诗经已赞美它是“其甘如荠”,因为它有着鲜美的味道,所以历代诗翁中的美食家对它都是青眼相看:北宋诗人苏东坡说荠菜“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南宋诗人陆游诗赞道:“长鱼大肉何由荐,冻荠此际值千金。”这些句子都赞美了荠菜不同一般的美味。邵武人吃荠菜,喜欢将荠菜洗净晾干,与剁烂的肉和在一起包饺子吃。荠菜饺子吃起来与其他馅的饺子不同,味道特别鲜甜,带着独特的春天的味道。

三月,有盛开的樱花、杏花、桃花,更有唇齿舌尖上久久不散的春天的味道。 

(作者系省作协会员,供职于邵武一中)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