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南源禅寺修心之旅

2018-05-29 10:54:29 肖和安来源:   责任编辑: 亭子  

 本网讯   岁末年关,市作协组织了一次城郊镇采风活动,首站之旅是南源寺。南源寺,原名中山寺,地处城郊镇高南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97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虽规模不如名刹禅院,但我喜欢小寺小庙的静虚,晨钟暮鼓,香烟慈雾环绕于山麓林间,伫立其间,身上似乎有了佛的气息。

 从市区驱车13公里,即到南源寺。远远望去,山门外十米高的露天滴水观音菩萨石像,栩栩如生,矗立于八亩莲花生池中。站在池畔,仰视大悲菩萨,“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灵台清幽,心无挂碍”,油然而生一份肃穆之感。寺庙山门与观音雕像正向而对,依山而建,门楣上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的“南源禅寺”牌匾赫然醒目,二门上由原福州鼓山涌泉禅寺方丈普雨长老亲笔题写的“中山”二字,古朴遒劲,更增添寺庙之雅韵。

 拾级而上,腊梅花开,心情却莫名地沉重起来。跨进山门,满眼一片萧条,昔日人头攒动、香火鼎盛的情形已不复在。2015年1月一场突发大火烧毁了寺庙里成片的建筑。放眼望去,火烧痕迹仍清晰可见,残墙断垣、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让人无法相信这是“静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的南源寺。让人欣慰的是,寺庙的重建、修缮、扩建工作,正在进行中。在原址上全新重建的大雄宝殿已初具规模,殿堂高耸、飞檐斗拱、画栋雕梁,蔚为壮观。殿前两侧空地,一侧竖立着《邵武南源禅寺大修乐捐通启》,倡议众生为建寺造像捐款;另一侧悬挂着《邵武南源禅寺设计规划图》,相信不久之后,这座古老的寺院便可重焕光彩,重现青灯黄卷、香烟缭绕、木鱼铜磬、诵经之声不绝于耳的景象。

“经书、舍利子是南源寺的魂。建筑烧了,有它们在,南源寺还能重建起来。”在住持释中辉长老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逃过火劫、尘封已久的藏经阁。脚踩在吱吱作响的木梯上,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详。推开木门,借着户外透进的微弱光线,两侧书柜里摆放着成排泛黄的经书。中辉长老介绍说,清康熙年间,朝廷敕赐南源寺大藏经两万余卷,供寺僧研究经典。明清时期,闽北刻印图书业发达,南源寺也木刻了《金刚经》义解等大量佛经开印,流通十方。上世纪80年代,藏经阁也曾遭遇大火,所幸村民冒火冲进阁里,将几百卷清代朝廷敕赐的大藏经抢救了出来,否则,不仅是寺庙古建之痛,更是佛教文明之殇。在局促的小房间正中间,供奉着云从、法峰两位高僧往生荼毗后留下的60多颗五颜六色舍利子。据佛经记载,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十分稀有、宝贵。需百劫千劫中积累善法,修佛法者才能有此善缘,大福气者方能见闻。一行人皆双手合什,弯腰膜拜,表达了虔诚敬仰之情。

 缓步走出藏经阁,我在寺院里转悠了一圈。厢房门口端坐着一位老妇,神态安详,疑为居士;几位僧人或走或站,形色恬然沉静;空地中央,抬头便是一望无际的天空,云很淡,风很清。寺院虽小,却有一种不衰的感觉。在这里修行,伴佛经度时光,淡然出红尘,凡生以不同的姿态表达着对佛的虔诚与景仰。

 跨出山门,对面莲花池中的观音石像慈善笑容再次印入眼帘,“我愿做佛前的一朵青莲,仰望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静静的看着人间一天又一天?……”,待到南源寺荷花满池,花香扑鼻,佛法重光灿烂时,再邀好友共赏之,共悦之。(作者系七中教师)

 

分享到:
微观邵武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