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微观邵武> > 正文

媒体看邵武丨县(市、区)委书记访谈 〉邵武市委书记陈显卿:以产促融 产城融合 探索山区共富的“邵武路径”

2025-07-31 09:27:13 来源: 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   


2025年7月29日,《闽北日报》头版刊发

“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县(市、区)委书记访谈”——邵武篇

全文如下

↓↓↓


以产促融 产城融合

探索山区共富的“邵武路径”

——中共邵武市委书记 陈显卿

牢记嘱托勇担当,实干笃行促共富。南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南平的指示要求,紧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使命担当,聚焦“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的重大任务,就区域、城乡共建共享、共富共美作了具体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邵武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寄予的“邵武是个好地方”“邵武的工业是希望所在”殷切嘱托,结合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工作重点,落实“八重”工作理念,发挥城镇化率83.2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6等优势,编制落实《邵武市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方案》,锚定经济、城乡、生态、文明“四大共富”机制,以入选省城乡融合试点为契机,因地制宜探索“以产促融、产城融合”带动“城乡共融、全民共富”的邵武路径。

坚持产业提质,激活共富新引擎。将氟新材料、竹木加工和新型轻纺、中药材“2+2”特色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关键抓手,做大做强具有山区特色的县域经济。一是主导产业“求新”。把握氟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竹产业入选全省首个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有利契机,深化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付贤智、吕剑等院士专家组成的高质量发展顾问团合作,探索“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人才飞地”等模式,加快推进福州大学“邵武楼”、氟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竹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产业吸附力、致富力。到2029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氟新材料产值突破500亿元,带动就业3万人;竹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就业3万人。二是特色产业“焕新”。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统筹“三茶”发展,依托4.98万亩生态茶园和“邵武碎铜茶”等资源,争取今年完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发挥全省首个多花黄精科技小院优势,持续开发黄精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黄精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林下药、林上产、林中游”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到2030年,黄精种植面积力争达6.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依托全国首创的竹荪液体菌种技术和南平首家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布局食用菌产品SC生产线、鲜干品检测室、科研中心等要素环节,加快《邵武竹荪产业发展白皮书》编制和名特优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到2030年,竹荪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超10亿元。围绕打响“和平豆腐”品牌,支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研发豆腐预制菜、即食豆腐系列伴手礼等新产品,实现产业一体化、生产链条化、产销增值化。三是文旅产业“向新”。主动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和环武夷山世遗地文旅集聚区建设,围绕“1+3+3+N”特色产品体系,以“全国最美公路”世遗1号风景道为主线,实施新一轮“引客入邵”行动,联动沿线6个旅游乡镇、21个行政村和4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焕新提质,和平古镇、天成奇峡、二都养生谷等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将文旅“流量”转化为共富“增量”。

坚持改革提效,打通共富新动脉。深化绿色创新、农村综合、营商环境、民生领域等四大集成改革,变“改革成果”为“发展红利”。一是以改革激活力、促增收。加强与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合作,立足首个县级全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落实“党建体检”和党政主官五个“1+1”机制,统筹推进“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建设,完善“百企富带百村富”“双百工程”等机制保障,以村企共建、结对帮扶、项目合作、投资参股等形式,拓展村企联建新模式、产业融合新方式。紧扣“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打造鲜花谷、林栖谷、金穗谷、瓜果谷、中药谷“五谷丰登”党建品牌,发展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式、农旅融合式、品牌带动式等六类“振兴工坊”,多渠道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力争今年内建成各类“振兴工坊”45家,带动就业1500人、村集体增收1000万元。二是以改革优服务、惠民生。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深化“4+N”医防融合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加强与省附一、浙二院紧密型医联体协作,创新“1236”县域特色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强县级、活镇级、稳村级”;推广“幸福里”社区“四不离”互助养老模式,加快完善和平“幸福里”配套设施,稳步推进4个在建“幸福里”社区建设;立足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推动一中新校区9月投入使用,致力打造闽北一流的省级普通示范性高中,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以改革破瓶颈、提质效。直面乡镇规模失衡、效能低下和“空心村”加剧、“薄弱村”困局等挑战,启动《邵武市行政区划总体规划思路》编制,深化运用村庄优化整合“五问”工作法,按照远中近三期发展目标,稳步推动通泰街道析置新街道、晒口街道和下沙镇合并设立新街道等乡级行政区划优化,探索金桂“跨镇联建”模式,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稳慎推动村庄优化整合,一体布局县乡村发展。

坚持生态提优,绘就共富新画卷。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对标“四个全域”目标任务,突出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富民,一体推进护绿、扩绿、兴绿。一是护绿固本,夯实生态基底。聚焦守好武夷山国家公园,用好全省首个县级城市美丽建设实施方案,深化“生态体检”、林长“巡山交树”制、河长“巡河交水”制等,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山川、美丽园区建设,高标准推进金塘产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和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试点建设,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二是扩绿提质,筑牢生态屏障。落实森林“三改”技术措施,深化“十百千增绿扩绿行动”,渐进式开展世遗1号风景道沿线等重点区域规模化花化彩化,完善富屯溪、古山溪、樵岚溪等滨水生态景观带,加快村庄绿化美化,鼓励发展庭院经济,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以金塘园区入选全省首批“零碳园区”试点为契机,加快推动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实施,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三是兴绿惠民,转化生态价值。实施省级“三多”改革试点,做强竹、茶、黄精等生态优势产业,完善升级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多花黄精科技小院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主动对接南平“三大平台”建设,加强绿色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持续探索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让山林得绿、林农得利。

来源:闽北日报

编辑:江桂煜

审核:缪顺春 李婷

终审:陈一沿


分享到:
微观邵武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