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益华照片(资料图片) 福益华当年在东关奶牛场养殖的奶牛(资料图片) 福益华出诊(资料图片) 他与闽北山水相伴了40个春夏秋冬,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29年后的1989年,他的孙女,从美国来到中国闽北邵武寻访祖父生活过的地方…… 2023年圣诞节前夕,邵武通过“鼓岭之友”与他的孙女取得联系,续写了鼓岭故事的新篇。 一 公元1892年秋天。福建闽北大山。 蓝天白云间,一只苍鹰在高空中翱翔不停,它盘旋至低空时发出了一声震天长啸,在河道两旁的山谷中响彻不止…… 已是九月末,闽北已是深秋。入目所见,桂子飘香,枫叶渐红;天高云淡的卷云,逐渐泛黄的梧桐叶,让人感到秋高气爽扑面而来。 在流水时缓时急的河道上,波浪中有一只小船逆水行舟,在艰难地吃力而上。小船形状呈首尾双尖微翘,船身圆底,吃水较深,显得小巧灵活,闽北人把这种小船称之为“乌雀船”。 微微昂首的船头上,一位身材高挑,高鼻梁、蓝眼睛,长得清秀白净的外国年轻人迎风而立。他以惊喜的目光尽情地欣赏着闽北大山里的一切,那一石一峰,一草一木尽皆风景,让人心情愉悦,他不由得发出几声由衷的赞叹。 这个年轻人名叫爱德华·里德斯顿·布里斯,出生在美国麻省北部海岸的新伯利港。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医科,留校后成为一名医学教师。热爱生活的爱德华除了主业医学外,亦喜博览群书,通晓今古,尤其喜欢历史地理百科知识。他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浓厚兴趣。一个愿望在他心底始终不渝地萌生着,此生无论如何也要到中国走一趟,了解中国的神秘与深邃。 1892年秋,27岁的爱德华终于如愿以偿,他通过波士顿教会的渠道,乘坐“中国号”海轮离开旧金山前往中国上海,再从上海乘海轮抵达福建省会福州。在福州休整一个多月后,于1893年1月19日,与前来迎接他的约瑟夫·沃尔克博士夫妇一起从福州乘乌雀船出发。沿着闽江逆流而上,一同前往偏远贫困的闽北邵武。 二 山,离天三尺三。路,艰难险阻荆棘生。 在交通十分落后的那个年代,重峦叠嶂的群山限制了陆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在山区的闽北多山多岭,棘深林密。陆路交通多为小路山路,崎岖难行。较爱德华更早来到闽北邵武的约瑟夫·沃尔克博士这样描述道: “福建省北部,几乎是一个由连绵延亘的山脉组成的王国,有着十分迷人的风景,但旅途却是单调乏味的。进邵武唯一的道路是河流和人行小道,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乌雀小船和两人抬的轿子……”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邵武由于陆路不通走水路,舟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邵武府志》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邵武有大小船只300艘。清初鼎盛时期,大小船只达1800多艘,往返于光、邵、榕之间。爱德华与沃尔克夫妇乘乌雀船沿闽江、经水口、下南平、顺昌,昼行夜宿,整整逆行了半个多月,越过了80多道险滩。在第二十一天夕阳西下之时,终于来到邵武东关码头。 但前面传来消息说天色已晚,东关城门已经关闭,须等次日清晨才能进城。爱德华等人只得又回到船上过夜等待。 暮色朦胧,河面上涌起一层层薄雾。船夫煮饭时燃烧木柴的烟火袅袅升起,米饭的味道在四周漫开。这让爱德华不禁想到美国新伯利的烧烤情景,与这似曾相同,异曲同工,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陌生的。饭后无事,充满好奇心的爱德华独自一人上岸漫步。当经过一排石牌坊的时候,看到古老的牌坊闪烁着岁月的包浆,上面刻满了奇特的汉字,各种的异形奇兽。这种古老和奇异让爱德华感到十分震撼,同时让他感到有些忧虑,他心中没有把握,自己在这块土地上能做些什么?又能够做到何种地步? 鸡叫了,天亮了,闽北边城醒了。清晨时分,爱德华进入邵武东关行春门。当他踩着晾晒在地上的渔网,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小心翼翼缓行。眼前的景象立时让爱德华似乎回到了中世纪的感觉。他在日记中描绘道: “这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中世纪城市的景象,这条不到25码宽的街道,就是邵武县城的主要干道了。鱼铺、当铺、米铺,各种店铺都拥挤在街道的两旁。到处都是喧嚷的交谈声,狭窄的街道收容了这些嘈杂的声音……” 三 桂子飘香,枫叶渐红。 爱德华到达邵武后,在东关基督教堂安顿了下来。 东关是邵武县城的繁华所在地,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商贸聚集中心。每当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勤快的菜农们就从菜地里采集了各种时令菜蔬,挑着沉甸甸的菜担子向东关菜市场云集。这时大多商店还未开门,但街上已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市集上人头攒动,四处的叫卖声、吆喝声此伏彼起,一声高过一声。卖汤丸鱼丸的,卖糯米糍粑的,挑着食品担子四处游动,手上调羹敲得瓷碗叮叮当当响,嘴里喊着“卖馄饨啰”“卖考粘糍哟”。让人感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周身有了人世间柴米油盐的味道。 刚到邵武时,爱德华常常骑着一只小毛驴去传教与出诊,辛苦与不便不说。更重要的是民众对他的医术持怀疑态度,一个多星期下来,没有一个病人前来找他看病。 就在他灰心丧气的一个深夜,东关外出现了一只狗熊袭人事件。破晓时分,有两个带着血淋淋伤口的人来到爱德华住所,用力拍门嘶叫求救。那二人一个肩膀上的肌肉被熊掌抓烂,另一个则整个脸都被狗熊撕破,左边一块脸皮被撕得很深,露出了牙床。 爱德华开门见状大吃一惊,当下不由分说,连忙进行施救。所幸两名伤者被狗熊咬伤的伤口平滑,那人的脸颊被爱德华整齐地缝合起来。 治好伤者的伤后,爱德华没有向他们要一分钱医药费。爱德华诚心道:“你们是我的第一个患者,我不收取费用。”从这以后,人们对爱德华的高超医术有了知晓,找他看诊的病人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尤其对他的外科手术推崇有加。 1896年冬天,爱德华的卫生诊所在东关开张了。 消息传遍了附近的几个县城,从建宁、朱口、黎川和光泽一带的患者步行而来。在那些日子里,卫生诊所里挤满了病人,爱德华每天要诊治近百名病人。有些人病情十分严重,本应住院治疗的,但是这里没有医院,他们只能在拿到药之后,或滞留在邵武的亲戚朋友家中,或在街边搭个遮棚住下。 爱德华遇到了一个叫冯金奇的年轻人,他因脚踝骨受伤溃烂(俗称“烂鳝鱼管”),一条腿肿成正常人的两倍,一大片创口腐烂流脓,腥臭难闻,伤口已经产生了坏疽,必须进行截肢手术。但爱德华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保守治疗,挽救冯金奇的这条腿。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治疗,伤口终于痊愈。冯金奇因家贫无钱缴纳医疗费用,就在治病的同时为爱德华管理花卉、做杂工。爱德华很是喜欢这个聪明能干的中国小伙子。他毫无保留地向冯金奇传授技术,让他当自己助手,数年之后,冯金奇也成为了一个医生。 后来,在爱德华的鼎力资助下,冯金奇创办了一家“仲全诊所”,后改为“仲全医院”。这是邵武的第一家西医医院,坐落于东门外中山路149号。仲全医院主要以门诊为主,同时设有十几张住院床位,收治一些较重的病人。 四 爱德华十分喜欢邵武。这里民众淳朴且有阳刚的血性。他们不仅有着大山里的仁厚老实,亦有着通达三江五湖的豪爽之风。他觉得东关民风淳朴可爱,值得长交深交,为朋为友。他在给美国的家人写信时道: “邵武东关人耿直大方,为人朴实善良。这是我此生不愿意再离开的一个地方,我要停留在这里直至老去,人生要行走在东关包容四方的大街小巷里……” 爱德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很有礼貌,而且入乡随俗,聪明好学,才几年的工夫,不但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学会不少当地的俗语方言,这使得他博得了当地民众的好感与亲近。但东关民众嫌他名字太长太难记,到底是爱德华?还是布里斯?啰里啰唆的一大串很是麻烦。对他很认真地说:“你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就得按东关的风土民情来,取个简单好记的中国名字。” 爱德华觉得民众说得很有道理,他望了望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福”字,想了想道:“你们中国人都喜欢福字,那我就叫福益华如何?” 众人听了都拍掌称好。从此后,大家便都称爱德华为福益华,或者叫他福先生。爱德华特意印制了一个名片,上面印着“大美国医士福益华·住邵武府东关外”这一行中文字。以此表明自己是为了造福于民,有益中华而来。福益华写信给美国的家人,充满激情地说:“我不仅喜欢福益华这个名字,而是这个名字使我肯定不会逃离东关,这里是我一生中注定要来的地方。” 爱德华深感到,在中国东南之地的邵武他找到了内心平静的归宿。他原本计划在邵武作一年的探访后回国,但情缘使然,他不舍离开,便开始了在闽北40年的人生旅途。 情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山念水一程,水绕山一生。爱德华与闽北结下了情缘,他愿意在岁月中无言地守候这里。因为这里的一切让他走心入梦。 五 福益华善医,也想着如何替邵武的百姓改善民生。 他开始创办实业,从美国本土购买了一对黑白花色的美国奶牛喂养。东关民众第一次看到这头从美国来的奶牛,身体庞然、个大壮实,全身结构匀称,后躯比前躯发达了许多。尤其是那一对产奶乳房巨大,看上去有20斤以上的重量。 福益华笑眯眯地对围观的民众道:“这种黑白花奶牛产奶量高,每天可以挤20公斤的牛奶,而且性情温和、易于喂养。” 福益华花重金买奶牛是有原因的。一者他的饮食习惯需要有牛奶制品;二者邵武高得可怕的婴儿死亡率令他寝食不安。他发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仅仅是营养不良。母亲们的奶水不足,常常是用嘴把食物咬烂,再送进婴儿的口中。这种原始的、不卫生的喂养,使得一半以上的婴儿因为消化不良在1岁左右就夭折了。 福益华在当地牛市上买了16头本地母牛与外国奶牛配种,开始繁殖牛群。他买下了东关外一大片撂荒的稻田,种上了苜蓿(俗称“金花菜”的一种牧草)。他盘算着,不久的10年内,将会有成千上万头的奶牛出现,不仅自己可以喝上香喷喷的牛奶,到时东关的婴幼儿,甚至全邵武的婴幼儿都可以喝上牛奶。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购进奶牛的第三年,邵武突然发生了牛瘟,福益华的36头本地牛的牛群死了一大半。所幸的是,从美国本土公牛为父系的半良种小母牛存活了下来。福益华从美国请来了奶牛专家,采取了一系列改良措施,促进了牛群的繁殖,养牛范围不断地扩大。牛栏区从邵武东市向南郊、城西发展。养殖的奶牛达到200多头,日产牛奶600多公斤。到1920年,邵武饲养奶牛数量大大增加,有20多户养奶牛的人家,由原来每户只饲养三五头,发展到每户饲养几十头。 放牛娃出身的穷孩子敖冬拉是一个放牛好手,像冯金奇一样,在他十六岁那年遇到了福益华,从此人生开始转运。当时福益华需要人手帮忙放牛与挤牛奶。他看中了敖冬拉放牛的本领,便让他帮自己养牛。福益华所给的待遇不错,一个月有一块大洋。几年后,敖冬拉用攒下的钱买了4头奶牛,盖起了属于自己的牛圈。他养奶牛,卖牛奶。牛越养越好,头数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他遵从福益华的吩咐,把养牛经验传授给周边的民众。使得大家养的奶牛膘肥体壮,产奶量提升不少。为此福益华也更加得到了东关民众的好评与尊敬。 六 有道是:盛夏近荷塘,碧叶遮骄阳。每年的夏天,福益华都要去福州的鼓岭避暑。在这里他遇见了身材娇小、一头秀发的梅·波兹小姐,两人产生了相慕之情。1902年9月22日,福益华与波兹小姐的婚礼在福州鼓岭举行。两年后,福益华的大女儿茹丝在邵武东关出生,此后相继又生育了二女儿贝丝以及儿子小爱德华。 福益华有一个想法,要在邵武之地也建几幢与福州鼓岭一样的乡村避暑别墅。他到乡村四处考察,寻找适宜之地。当看到乌石村的地理地形与自然环境后,如获至宝,喜不自胜。从1907年开始,福益华与其他几位外籍人士共同出资,在乌石村先后修建了6幢具有西式风格的房屋别墅。其中还建有一座近200平方米的礼拜堂,以及篮球场、牛奶场等众多的生活附属设施,周边种了许多果树植物。 每到夏天酷暑季节,福益华等人都会带着家人来到这深山老林的乌石村避暑度夏,有时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福益华给美国的朋友写信说: “这里的一切都是属于大自然生态的味道,这里的四季,是生态自然的四季。趁着年轻,你们到中国来,一起去乌石村走一走,让山风吹散你的忧愁,让景色快乐你的人生……” 中国福州鼓岭,邵武东关、乌石村等闽北乡村都是福益华此生难以忘怀的地方,有着很深的感情。可在1932年,因为战乱他不得已离开中国,离开了闽北邵武。他的儿子小爱德华后来在回忆录《邵武四十年》中记下了父亲难以割舍的情怀: “因为战乱,我们不得不离开了邵武。当在码头登上鸟雀船,正在溪边饮水的水牛,听见了远处的枪炮声,愤怒地扬起了头。邵武,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它……” 青山知今古,阅历明是非。毫无疑问,在中国的这些年里,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福益华的世界认知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心底形成了对中国人的充分尊重。他对中国的关切甚至超过了对美国。在一次从上海去南京的火车上,当他看见一个明显是受过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被一个白人打耳光的时候,他不由恐惧了。他是为了羞耻而恐惧,为了有人播种的仇恨和预见到的仇恨而恐惧。他看见一些西方强国的贪婪。他希冀中国的权利得到尊重。 最深沉的爱总是风雨兼程,最浓厚的情总是冷暖与共,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心上。万里之外的中国闽北是福益华走心入梦的地方,是他思念安放的地方。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东南之地福建闽北,从青年才俊到古稀之年,青丝变白发,他与闽北山水相伴了40个春夏秋冬,不离不弃,结下了难以忘怀的情缘。以蓦然一眼为始,相伴一生为终。回国后的他常常坐在阳光下,在渐渐老去的晨钟暮鼓间,守着一窗淡然之美,总是在默默地回忆他在中国的时光…… 1960年9月,福益华在他的家乡麻州新伯利港安息,享年95岁。 七 1989年,福益华的孙女安娜与丈夫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中国闽北邵武寻访祖父曾经的日子。虽然在邵武只待了短短的三天。但这对安娜来说意义重大,安娜遇到了其中一个曾经帮助她祖父放牛的孩子,如今他已经90多岁了,这让安娜感到十分的惊喜、高兴和奇妙。 2023年圣诞节前夕,邵武通过“鼓岭之友”与安娜取得联系。安娜收到贺卡后很是激动,回送了叔叔小爱德华根据父亲书信和口述撰写的《邵武四十年》英文原版书,感谢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续写了鼓岭故事的新篇。安娜对采访她的记者说: “在邵武,在中华这片土地上,我的祖父、祖母用了一生的时间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仍然可以通过联系建立真正的友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福益华的东南情缘是中美人民之间的一个友好交往的见证,它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包容大度与友好。 这正是: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东南结缘分,人间有真情。愿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生生不息,世界大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