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辉 一 清晨,在雄鸡三声啼鸣中,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苏醒了过来。村庄披着浓雾的薄纱,炊烟袅袅升起,四周弥漫出大米稀饭的浓浓香气,掺和着辣椒炒咸菜、大蒜炒肉片的农家早餐味,让人闻之顿感胃口大开。人间最至繁至简的,莫过于这乡村的烟火气。 勤快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出现在自家房前屋后,早早就忙碌了起来。大樟树底下,村里请来的那位木匠雕刻师傅轻扬起手中的铁锤上下飞舞,有节奏地敲打着一块硬木雕刻,配合着小鸟的鸣叫声,唱响了充满活力的乡村晨曲。 不一会儿,太阳从不远处的云灵山跳了出来,清晨的冷雾四散而去。虽是小寒节气,但冬日暖阳,大地微微暖气吹,日子似乎是进入了明媚的初春。 这两天,村里老少特别喜庆高兴,盖因春节来临前,龙斗村为期十天的沙雕文化节就要开幕,届时南来北往的游客将乘兴而来;还有新建的村史馆快开馆了,省城的书法家寄来了“龙斗村史馆”的题字墨宝。村民们说:“这几个字写得好看,有气势,很对咱们龙斗的路。” 这些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龙斗从一个贫穷的村成为省内外人们交口称誉的“明星村”,它的变化有着不一般的经历。它的故事不是那种轰轰烈烈、一鸣惊人的传奇,而是聚沙成塔、水到渠成的过程。 二 青山如黛,富屯溪一湾碧水绕村而过。 龙斗村始建于沙洲上,沙洲长满芦苇,名芦洲。先民们看到旁边的山形如龙,地势如斗,便把村名定为龙斗。龙在人们的眼中,从来就是一个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祥瑞神兽,龙斗村人喜欢这个名字。 2024年的元旦刚过几天,小寒不见寒,水暖不成冻。我走进龙斗村采访,些许的毛毛细雨在天空中悠然飘逸,轻拂人面,平添了村庄的妩媚多姿、湿润柔情。 只见村道宽敞,房舍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偌大的钢结构停车场上停放着村民们的私家车,整齐有序。村道两侧丹桂飘香,空气清新。村民文化广场上,一棵古樟树老枝新芽,焕发生机。它不仅聚集了龙斗村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也见证了龙斗村的历史过往变迁。 龙斗村的乡村振兴故事,得从20多年前说起。20多年来,龙斗村推动产业兴旺、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风文明,绘出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当地原本有“剥树皮借寿”的习俗。后来,村民们再也不剥樟树皮了,村里请了林业专家前来为古樟树治理,开了药方施治,让古樟树重焕生机。村里还调整产业结构,划定生态公益林,把森林保护起来。在村民大会上,大家举一反三,哪些事该干,哪些事不该干,制定出了村规民约,并把它刻在老樟树对面的一面石墙上。 龙斗村以其乡村治理新格局,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福建省的文明村、精品村、小康样本村。村里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15个村民小组通村通组道路全部硬化,建起电子阅览室、文化俱乐部、党员活动室、农民健身公园等文化阵地。 三 一剪白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 为了做好林木资源的保护文章,龙斗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村民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又推出“森林生态银行”,通过股份合作经营、山地合作造林、林业空间流转等方式,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让林农和村集体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把绿水青山培育得更加壮实。 程忠辉是村里的林业大户,过去主要靠砍树挣钱,现在他成了村里的一名护林员。每次巡山看到绿水青山的好景色,他心里踏实多了,护林、造树,不仅保护生态、造福子孙后代,还让大伙儿有了长期的稳定收入。 当年,村民们对云灵山这个旅游项目有些拿不定主意。在前后十年时间里,几任村支书锲而不舍,一家一户地做工作,以情感人、以心换心。 2012年,云灵山景区正式运营。优质的项目与优美的环境,使得游客纷至沓来,不少龙斗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每逢周末,村民戴华光都格外忙碌。他和妻子一大早就在农家乐里忙活起来。他经营的饭馆里供应的全是地道农村菜:青蒜炒肉、土辣椒炒鸡蛋、腌菜炒笋干,物美价廉、经济实惠。再配上自酿的米酒,菜香酒醇,很受游客欢迎。随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戴华光将自家农家乐的经营面积从100平方米扩大至300平方米,每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 2023年,云灵山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30万人次。村民们深有感触:“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 四 下派龙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游旭辉说,多年来,村里持续进行荒地开垦和农田高标准改造,耕地面积不减反增,达到4033亩。村里打造了闽台农业示范基地,在闲置农田种植有机水稻,生产的有机大米不仅价格好,还不愁卖。 水稻种植大户林文生和其他三位村民合伙种了3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产量达18万公斤。他高兴地算了一笔账:“我个人能分到十多万元。加上平时打零工、干副业,日子过得可有盼头了。” 龙斗村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土特产,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了多个特色产业。萝卜、杨梅、花卉苗木种植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均有一定规模,中草药、养蜂等林下经济也成为村民增收的新路子。 村民吴亮亮既是杨梅种植大户,也是养蜂高手,他在杨梅树下养蜂200箱,年产值可达30多万元。龙斗村全村养蜂3000多箱,只要全卖完,收入很可观。 农业多种经营有声有色,产业项目落地也颇具成效。随着云灵山旅游、闽台农业示范基地、沙雕文化体验项目一个个项目在村里落地生根,资金、管理、技术等各种优质资源也跟着不断流入龙斗,为村里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与自信。 五 龙斗村由于土质条件好,农作物质量高、味地道。本地人有句顺口溜:“一都鱼,二都的瓜,龙斗的萝卜顶呱呱。”龙斗的萝卜又嫩又甜脆,口感清甜多汁,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很受人们的喜爱。 虽说龙斗的萝卜早就闻名,但早些年,村民们种萝卜只能换点买油、盐、酱的钱。一天只敢收500来公斤,上午收完,中午开车运到市场找商户,卖掉一大半,剩下的萝卜只能拉回来卖,听天由命,能卖多少卖多少。 为了打破产业发展瓶颈,村里成立了龙马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户能人李垂永被推选为会长。菜农抱团发展,规模越做越大,有了固定销售渠道,只要一个电话,客商上门收购、当天结账。由此农民种植萝卜的热情高涨,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千余亩,人均近1亩,年产量可达5000吨,实现年产值1800余万元。龙斗萝卜还成功通过国家绿色食品的商标认证。 去年3月,“第四届龙斗萝卜节”举行。活动展区设有萝卜酱菜、萝卜糕、萝卜油饼等蕴含萝卜元素的各种风味小吃摊位,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消费者、游客与经销商。本届萝卜节还设置了“萝卜王”和“最佳萝卜制品风味奖”评选活动,近12公斤重的萝卜最终摘得“萝卜王”称号。 龙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杨梅,龙斗杨梅在邵武远近闻名。一到采收时节,商贩和游客们便接踵而至。去年夏天,龙斗杨梅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可就要大量上市之际,村里通向外界的主干道却因降雨而塌方阻断。道路不通,要采摘的游客进不来,采收下来的杨梅也运不出。就在种植户们焦急之时,村“两委”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抢修出另一条便道,也抢通了杨梅的销路。为了多卖杨梅,村党支部还组织种植户到邵武城区举办杨梅节,并在城区农贸市场设立龙斗杨梅专卖点,线下线上一齐上阵,众人齐吆喝,将杨梅种植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六 皎洁的月亮爬上了云灵山顶。 龙斗村宁静安详,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老支书冯开云睡不着觉,他像往常一样披衣踱到大樟树旁坐下,禁不住又回忆起过往来,思绪万千。1969年他从福州来到龙斗插队,一晃40多年过去,他的青丝已变成了白发,年轻时的酒窝也活成了皱纹。问风问雨问自己:爱这个地方吗?答案是肯定的,龙斗,是他走了心、入了梦的地方,这里有他的青春岁月,有他充满温情的家。回首往事,自己走过的路,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掌声四起,但一花一叶都是生命的写意,一草一木都是风景。想到这里,老支书冯开云十分欣慰,又想起龙斗的眼下和未来。白天,游旭辉与他交流时说:“老支书,钱、地、人这三项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资源要素,龙斗村最需要的是人,尤其是需要多多的年轻人回来创业。”他接着又欣慰地说:“故乡永远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所在。随着咱们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已开始陆续返乡创业……” 夜深了,大地一片月光清辉映照。龙斗人定然不负这片月光,他们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