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癸卯年秋如期而至,天水之间,清明一片。秋天的美,美在景,美在心。走入秋的怀抱,品尝到秋的味道。随风吹过一缕桂花的香甜,带来了物华秋实的喜悦,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有人赞曰:“北有水立方,南有竹立方。” 百闻不如一见,慕名前往竹立方所在地邵武走访。一俟步入竹立方馆内,便觉一股自然幽雅的林间清凉,带着涤净尘俗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从心底萌生出惬意的绿色清新来。近身之处,但见青竹亭亭玉立,翠绕珠围,绿叶罗裙,煞是可人。置身其中,犹如一脚踏入了松软的竹林地里,沾了满脚的泥土芬芳。 凌霜傲雪,四季青翠的竹子,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创作了无数竹子佳话。苏东坡高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亦曰:“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猗猗绿竹,竹坞寻幽。在中国园林中,若无竹,便不成园;没有竹,失了清雅之魂。节竹傲骨,虚而有节。竹在君子眼里更是一种品格和精神,象征挺拔坚韧。故都以竹自况,以竹明志。 百姓大众喜竹,没文人那么高雅奢华、阳春白雪。只因了竹的可编可用,共同着人间烟火的相伴。竹子长出来的春冬之笋,是餐桌上的家常菜,一切来得经济实惠、简朴实在。邵武有句顺口溜言:“最好吃是笋炒肉,最好听是火烧竹。”那切成薄薄的笋片与五花肉,加上辣椒、大蒜,一阵快锅爆炒,香喷喷、辣酥酥,入得口中其味无尽;而那火烧竹子的噼啪声一点也不亚于火仗鞭炮,它散发出的气息比炮仗声更有人间烟火况味。亦因此,那怪物年兽便逃之夭夭,民间也就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说法。 青青翠竹深受国人之喜爱。竹与人之一生形影相随,自是大有可为,其前景不容小视。近年来,作为竹之产地,闽北各级执政者们都耿耿于心,如何让竹为民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百姓发家致富,为乡村振兴殚精竭虑,其拳拳之心如郑板桥竹诗所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欣喜南平市政府近年出台了竹产业千亿元行动方案。围绕做好竹产业、竹科技、竹工艺、竹文化的文章,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做优竹产业,对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一个个令人振奋的竹方案,吹响了闽北一根竹子大产业的行动集结号。也由此,以竹代塑、绿色低碳、赋能未来的竹篇章在闽北大地拉开序幕。亦因此,刚诞生不久的竹立方便引起了世人关注。 二 何为竹立方? 立方是数学名词,看上去严谨刻板。其实不然,冷冰冰的词里却有诸多寓意在其中。譬如:数学中有个美好的词,叫求和;有个遗憾的词,叫无解;有个霸气的词,叫有且仅有;遥远的词,人们叫它未知数,单调的词叫无限循环,坚定的词叫绝对值;在乘法中,一方为零,结果都为零……刻板的数学词让人浮想联翩,世间诸物万万千,又何尝不是这些组合呢? 同理,立方是六面皆方之立体,给人予立体感、空间感。众多的立方体可以组合出一个百变的空间,可以延展出无数的可能。取名竹立方,乃取竹之可塑性强,也取立方的立体百变。竹立方,也就是竹的三次方。老子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竹的一次方只是竹,是它最自然最生态的一面;竹的二次方,是竹的平面延展,是传统的竹席、竹编、竹手艺,是竹的柔韧和气节;竹的三次方,是竹的立体延展,建造者精心打造了竹文化、竹产业、竹科技“三生融合”的标准化空间,有着引领带动全竹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功能。从这点而言,有自然大道在其中:绿水青山,竹生无限;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竹立方简约,馆外立面体通过竹集成材,有一种不露斧凿刀痕的打造。流畅的造型赋予了竹产业“旭日东升”寓意,彰显竹文化刚柔并济的太极之道。 竹立方大气,它总面积约6300平方米,外观高度达16.86米,是目前单体结构全球最高、跨度最大的竹建筑。馆内设有主题书吧、竹产业长廊、产品展示区、多功能厅、茶空间、全竹家居生活馆、直播电商基地、产品超市等十余个模块。 借助全息投影,竹立方打造了沉浸式竹林体验空间,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多维度展示全竹产业链发展的场景,从竹建筑、竹景观,再到竹家具、竹家居用品等全竹产品的应用,完整地体现了竹材料运用上的无限想象和灵感设计。 缓步在偌大的竹空间内,能切实感受到置身于潇潇雅竹之中的韵味,有一种“伊人竹下坐,烟雨绕竹帘,枫影竹韵,竹里风生月上门”的意境。全息的展示,又让人感受到蕴含在竹里的浓浓禅意。古雅与现代在此奇妙融合。 三 微风摇竹枝,无地不相宜。有道是蛟龙得云雨。有人亦说:“远远看上去,竹立方场馆酷似一个龙飞凤舞、大气磅礴的‘道’字。”像不像?另当别论。但它应天时、地利、人和而生,应形势、应民生、应市场所需而成。亦如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由微致大,衍生无限。有着俯仰天下,有容乃大的气度。 三可生无限。竹立方以竹设计为切入口,通过竹材料在各种产品的极致运用,将“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的运用场景以多元化业态呈现,带给受众视觉冲击的同时,有一种对竹应用的翩翩联想。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竹亦如是。竹把青翠展现在大自然,把全身都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正如江河为母亲,大山为父亲,竹木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同行兄弟,是一种唇齿相依,相互共存的关系。对待大自然的一切,包括青青翠竹,人类应当感恩知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漫步在竹立方,脑海中禁不住想起一首竹诗: “想当初,绿鬓婆娑尽婀娜。 自归郎手,叹今青少黄多。 历经风波,受尽几多折磨。 莫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 此诗是一位女子诉说自己命运不济,她以青竹自喻、以竹为感发出哀怨嗟叹。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对翠竹的忽视与不公?竹,平凡无华,随处可见,它不择土地之贫瘠与富饶,拔地而起,借势而上。竹的平凡、竹的旺盛、竹的普遍,使得竹被人轻看贱用。竹只能编作些粗糙的筐笼箩篱之类,大量的下脚料则成了灶膛里的柴薪之用。长期以来,竹产业面临缺乏技术型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困境,并没有真正体现竹子的充分价值。 但其实,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人们喜竹、爱竹,却不懂竹、不惜竹,忽视了竹子不与众物争娇夺宠的脱俗。糟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竹之高洁。致使竹子大有一种“本欲起身离红尘,无奈影子落人间”的郁闷与愤慨。 把竹子“吃干榨尽”的说法,窃以为可以斟酌,汉语美好的词汇丰富多采,何愁无词?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节直心宽动清风。它毫无怨言的奉献,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完成服务人类的使命,我们当也要尊重才是。用“吃干榨尽”一说?岂不是让竹子也像那位青竹女子一样,“莫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 四 有花自然香,不用大风扬。或许,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竹立方。但前来的人们都达成共识:此处有格局不凡。它大雅大俗,有唐风宋韵,散发出一种见素抱朴,清远闲放,超然尘埃的与众不同;亦有人间烟火之况味,有百姓柴米油盐之深情。它实实在在,自然天成,散发出竹的风采飞扬,从一枝一叶、一景一物之中,体现出一种气度。 清竹绿波,行恩滴露。青青竹立方,悄然生南方。 它的前景或正如竹诗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