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让组织“强”起来;活化机制,让乡村“美”起来;三产融合,让村产“旺”起来;促进增收,让农民“富”起来…… 多年来,邵武市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省委“三争”行动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做法,探索走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邵武”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 让组织“强”起来 邵武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环境整治再发力。巩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全域无垃圾”成果,乡镇基本建立垃圾转运体系、行政村基本建立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无害化户厕普及率99.03%。将环境整治与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等工作有机融合,形成长效机制,涵养乡风文明。 “绿盈乡村”再升级。邵武市进一步推进“绿盈乡村”建设,目前,135个行政村已获批初级、中级、高级版“绿盈乡村”,拿口镇获评“绿盈乡镇”。2022年邵武市荣获国字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 美丽乡村再蝶变。邵武市一体推进202个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对和平古村落进行保护修缮,对水北镇龙斗村部大楼外立面提升改造、村主干道“白改黑”等,实现龙斗乡村活化再造,百姓出行更便捷、生活更舒适,邵武被评为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优秀县。 邵武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通过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方式,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0年以来,邵武市粮食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47万亩以上、实现产量18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走在全省前列。 构建“4+N”特色产业体系。近年来,邵武市在粮食、竹业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烟叶、种业、中药材、茶叶”为重点,辐射培育“肉兔、肉牛、百香果、食用菌、渔业”等产业的“4+N”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邵武茶叶产值4.6亿元,中药材产值1.02亿元,食用菌产值3.59亿元,有一村一品村18个(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10个)。 推动“1+N”种业发展模式。邵武市以争创种业大县为契机,打造以水稻制种为主,多花黄精、猕猴桃、竹荪等为支撑的“1+N”种业发展模式。2022年,推动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35万亩,居福建省第2位;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合作,建立猕猴桃良种繁育基地,实现年出苗量100万株;抢占菌种种业生产高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市)竹荪种植基地;以福建康森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平台,推进肉兔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福建省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 ![]() 推动产业链条提档升级。邵武市以竹产业为基础,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理念,打造莲塘村“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大力发展“云上经济”,通过“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着力构建一站式“买全球•卖全球”的现代化销售模式,将竹资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此外,结合打造“世遗1号”风景道,创新开拓出集网红打卡、教育研学、农业休闲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链条提档升级。 加大农民就业帮扶力度。免费为贫困劳动力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服务,及时提供企业招聘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今年来,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征集就业岗位3828个,印发宣传单2000余份;进村(社区)入户送岗上门400余户。运用南平人才网、“我帮您-南平零工集市”小程序、微信等现代化服务手段,为用人单位和贫困劳动力牵线搭桥,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就业人数占有就业意向人数比例和成功培训人数占有培训意向人数比例“两个百分之百”。 创新农民增收模式。创新建立“回归经济”“庭院经济”等模式,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品质,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万元。其中,福建华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回归经济”项目,投资6000万元流转土地2343亩,进行猕猴桃、哈密瓜、火龙果等特色水果种植,带动村财年增收3—5万元,村民创收200余万元。和平镇危冲村“枫林窑”庭院经济,建设枫林窑非遗体验馆,开发枫岭复古瓷器DIY旅游产品等,带动全村30余户从事青白瓷制作,年产值可达400余万元。 之江潮涌,奋楫扬帆。未来,邵武市将学好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福建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全景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绘就一幅“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美丽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