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横坑古韵—一杯醇厚的酒

2023-01-09 08:40:00 来源:   责任编辑:   
巨石上斗书“鸿磐”
桂花楼
义学堂
黄氏家庙
联公厝
鸿门楼
进村关口『嵘衢』阁楼

  □ 樵南逸事

  明朝万历庚戌年(1610年),邵武故县的灵杰塔开工建造了,也就是这一年,时任南道直隶苏、松、常、镇(江南八府的南四府)监察御史邓澄来到邵武桂林横坑(嵘衢)。这位邓御史是黎川人,一大早从黎川出发。

  他写道“行六七十里,一峰逶迤而来,灵岩秀壑,飞瀑流泉,如匡庐衡岳,变幻无穷。中则豁然平旷,柳岸烟村,园林亭榭,互柏掩映,几不似人间行。”

  这就是黄峭第四子黄盖的幼子黄德的发祥地。早在400多年前,就是一个美如仙境的地方。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邵武府设置的前一年,肇基之祖黄德,秉承祖父黄峭“四海为家”的理念,从临近的盖竹村迁居于此。

  《嵘衢黄氏族谱》载,德祖随同一个叫范越风的地理先生寻找宜居之地,他们登上闽赣交界的西岩峰顶,往东一看,发现远处有一个地方像船形的马槽。

  “五马并槽,风水宝地,移居此地,后代必然繁荣昌盛。”地理先生激动地说:“此地诸山峥嵘而来,……恍自天衢而下,可称之为‘嵘衢’。”这就是嵘衢的由来,清代改称“横坑”,古属昼锦上乡四十一都。

  (一)

  范越风说的没错,380年后的明朝初年,横坑两个青年黄羊郎、黄牛郎跟随朱元璋南北征战,因军功显赫,兄弟二人被封为将军,由此开创横坑由明至清延至近代700年的繁荣昌盛,至今留存的60多座明清古建筑就是见证。

  走进横坑,精致的明清建筑,浓郁的耕读文化气息,令人流连忘返。

  进村的老路在公路的上方。山脚有座亭、庙两用的阁楼,依山而建,进村的关口的门额上书“嵘衢”二字。一层为观音阁,正殿供奉的似乎是阳公菩萨,俗称“阳公、阳母、阳子、阳孙”,另一厅供奉着两个将军模样的神祇。

  走过长长的甬道,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群山环绕、一水横亘,各具特色的古老民居比邻而建。

  村口的第一座古建筑是黄氏家庙。现存的家庙,重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同治丁卯(1867年)遭洪水大修。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气势巍峨,庄严肃穆。二进三厅合院式,进大门,有戏台、天井、大厅、过雨亭、祭堂。祭堂背板有五幅壁画,分别为:双狮戏绣球、麒麟吐玉书、王子下棋、赵子龙单骑救主和麒麟图。

  开阔的祠堂前面是一座牌坊式砖构照墙,正中青砖阳刻“文明气象”,两侧镂空雕“机房教子”“鲤鱼跳龙门”。

  沿溪而上,最为恢弘大气的古宅莫过于联公厝,牌楼檐顶层叠外挑,大门两侧砖雕如锦锻一般,古朴庄重,建筑风格与邵武南一带古宅迥然不同。门楣上书“云汉为章”,言下之意是希望后代子孙人才辈出,文彩飞扬。

  这座建于清康熙丙申(1716年)的老宅为朝晖、吉晖兄弟的祖屋,故称“联公厝”。二人皆为太学生,游历江南,亦学亦商,“云汉为章,鸿盘为志”。乾隆年间邵武知府张凤孙称其贤。(按,张凤孙任邵武知府为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联公厝修建时间或有误。)

  位于门牌52号的是桂花楼,据说是因后院曾种满桂花而得名,寓意桂花接福,花开富贵,这是太学生黄民悦于雍正甲寅(1734年)建造。村口文峰山上的文昌阁,亦为此公倡建,后辈出了多个儒林郎。

  鸿门楼,建于明万历丁未(1607年)。这座看似素面,简陋破落的宅第却是横坑最为古老的宅第,至今已有415年。这是横坑黄氏十七世祖惟善的祖屋,此公以“鸿门肇文明之基,流芳育儒学之风。”故称“鸿门楼”。

  怀予厝是修职郎黄民感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此公“究歧黄”,医术高明,济人救世,五个儿子都为登仕郎(九品文散官,虚衔)。康熙、乾隆年间,横坑行医者众多,且积攒了丰厚的家财。

  余庆堂,便是村里的一个古医馆,为庠贡生(秀才)黄益庵建于清乾隆庚寅(1770年)。余庆,意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义学堂,在村尾溪流之南,为横坑黄氏的家族学堂,建于乾隆五年(1741)。壁面圆形浮雕“一鹤冲天”,四周缠枝莲和回文联为框,谓之峰回路转,融会贯通。门楣上书“流芳”二字,并附诗:

  观斯水也,源之远,流自长,识斯道,而为善,积之厚,流必光。流于家有余庆,流于国为祯祥,流于史册著馨香,后起如斯夫,是之谓流芳。

  题字人是乾隆年间福建乡试主考官杨中。杨中为黎川人,乾隆辛卯年(1771)仕途受挫,落职后隐于横坑,授学为业。义学堂在民国时期为“横坑国民中心小学”,解放后称“横坑高级小学”。近年内部装饰为民俗馆。

  杨中隐居横坑期间,见村中溪水明净,溪畔崖石突兀,触景生情,在巨石上斗书“鸿磐”,并附诗:“山骨峥嵘此奠磐,鸿文渐进江乾幹。云达前去何知限?好教先时刷羽翰。”书法秀美,力道遒劲,寓意耐人寻味。

  (二)

  横坑古宅历史悠久。走遍了邵武及邻县的老厝,总以为见识颇多,看到乾隆朝的老宅就以为是古老建筑,到了横坑,才知道见识浅薄。这里有明万历时鸿门楼、清顺治时的上门楼、清康熙间的端公厝,清雍正朝的桂花楼,乾隆朝的老宅在这里已经算晚期了。

  邵武现存的古宅大多在乾隆及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间,以清代晚期为多,其中清顺治、康熙、雍正朝的古宅目前仅见于横坑。

  经久的岁月洗尽往日的铅华。那黝黑的壁板,经过几百年的油烟熏染,黑得发亮,那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包浆,绝非人工能够打造。

  横坑古宅风格独特。作为清代早期建筑,更多地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素面或雕饰古朴,没有晚清那么丰富而精致的图案,跟邵南乡间及临县的古建筑有明显的区别。

  横坑古宅规制大气。那壮阔器形,有一种的豪放的气势,给人一种震撼力量。

  你看天井那硕大的石板材,长达五六米,石制的水缸可储水一吨多,大门的雕花户对、门槛,规整而古朴。这种大型的构件除了金坑儒林郎第处有些类似的地方,和平、大埠岗、肖家坊、古山的老宅是看不到的,邵东片区就不要提了。如果说这些地方是小家碧玉,那么横坑的就是彪形大汉了。

  房屋的构件也相当讲究。黄铜制作的梁珠,两侧覆盖着花纹雕饰,材质上乘,至今还铮亮发光,闪烁着金属光芒。

  精美的木质雕饰,其间的挑檐、雀替、隔架、斗拱以及格扇、花窗等造型精致,富贵而又具大气之势。

  说它大气还体现在正厅的神龛上。这里的神龛特别高,要摆放三阶的木梯才能上香点烛,这是邵武其它地方看不到的。有的神龛底座、背板、侧板,用大片的薄砖块砌制,可以用于防火。

  (三)

  有豪宅的地方大多出人物,出人物的地方,必然重视教育,横坑就是如此。千百年来黄氏后裔秉承峭山公祖训,大力兴学,家里再穷,也要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学堂去,由此造就了延绵千年的盛况。

  《嵘衢黄氏族谱》载,该族古代有38人取得功名,太学生35人,庠生(秀才)25人。至近代依旧贤能辈出,有教授、博士、将军,正科级就有26人,考出120多个大学生,这对一个边远山区村来说是个奇迹。

  这里的村民尤其好客,就算不相识的进到家门都会热情地端出一盆擂茶招待客人。

  横坑民风淳朴,诚信礼贤,非常讲究辈分。辈分高的即便是小年轻,大家都得叫叔伯或公公。这一点早在400多年前,监察御史邓澄初到横坑(嵘衢)的时候就有感悟:“予至家入门,四壁弦诵之声如沸,既坐,少长出,见皆循循有礼数……”

  横坑古村,走过千百年的风霜雪雨,躲过古代战乱的侵扰,避过现代工业的开发,依然挺立在大山深处,这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横坑,体验传统文化韵味,返璞归真之感油然而生。那一座座古老的民居,仿佛穿越悠久的历史,深沉而厚重,大气而豪放,就像一坛窖藏久远的老酒,绵柔醇厚,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老远就能闻到香味。


分享到:
微观邵武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