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免疫规划工作成绩斐然,扩大免疫规划使得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或消灭。每年4月25日是全国预防接种日,2021年4月25日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主题为“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 疫苗是生命健康的守护神。自1978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计划免疫工作,2008年起又实施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适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疫苗的种类从原先的4种扩大到现在的11种,可预防的疾病种类从6种增加到现在的12种。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预防接种小知识 疫苗的种类有哪些? 目前疫苗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国家计划内的免费疫苗,这类疫苗是必须接种的,在入托、入学时需要检查,没有完成预防接种的宝宝必须要进行补种。如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等。第二类是计划外的疫苗,也叫二类疫苗,家长可以自己选择自费接种,这类疫苗与一类疫苗同样重要,只不过国家暂时还没有条件实行免费供应。如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等等。 疫苗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疫苗的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疫苗性质划分,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组分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等。 预防接种后要过多久才能产生免疫力? 预防接种后免疫力产生的长短取决于疫苗的种类、接种次数、接种途径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一般疫苗初次接种后约需1-4周才能产生免疫力,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而再次接种后,可在一周左右产生免疫力强,维持时间较长的免疫力。因此要按程序完成接种次数。 疫苗延迟接种会有影响吗? 我们建议按程序按时接种疫苗。如果经常不按时接种,不仅会打乱整个疫苗接种计划,宝宝入学、入园后的健康保障也会受到影响;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推迟接种,可以按照补种程序继续完成接种。 接种后可能出现哪些反应? 疫苗是由细菌、病毒或它们的代谢产物经减毒或灭活制成的,比较安全,但是疫苗对于人体来说是外来物质,接种到体内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反应。如局部的红、肿、热、痛,或发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需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就可以了。对较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卡介苗除外),每日4-5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减少疼痛。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要及时到接种点或其它医疗单位处理。 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全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国人口众多,要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就需要更多的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为保障大众健康筑起一道道牢固的“防火墙”。 邵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