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谦谦君子,精神见于山川

2020-02-06 10:55:23 来源:   责任编辑:   



工作中的沙征贵



□黄邵辉


人物档案:沙征贵(1922—1995),回族,福建邵武人,我国著名小麦专家、农学家。曾任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民盟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曾当选福州市劳动模范,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49年8月17日,福州的大街小巷挤满了喜气洋洋的人。这一天,福州人民正在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正式入驻福州。这一天,福州解放了,人民新生了。

在热闹喜庆的人群中,一个发型略显凌乱的年轻人,随同涌动的人群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一边高呼着口号:

“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解放军万岁!”

……

他那略带尖细的嗓音淹没在了狂欢的人群之中。头发凌乱了,他在喊;裤脚溅上了污泥,他在喊;声音嘶哑了,他还在喊。他一改之前同事们眼中儒雅、斯文的形象,他在欢呼,他欢呼万象更新,贪腐不在;他在庆生,庆祝生逢其时,压迫不在;他在呐喊,终于可以踏实工作,一展其才了。他是沙征贵,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助教。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沙征贵,1922年出生在邵武城关的一个回民手工业家庭。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八岁丧父。母亲接过父亲的手艺,以磨黄豆做酱油为生计继续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艰辛的生活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最后都如愿考上了大学。沙征贵的表现尤为突出,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941年,沙征贵以优异的成绩被内迁邵武的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录取。他说,这样可以一方面照顾母亲,一方面方便就学。

沙征贵决心从事小麦研究工作,还是受了他的准岳父杨廉的影响。1948年,时任省粮食储运处处长的杨廉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对沙征贵说:“我们国家缺少粮食啊,到处都有饿死的人。”他举着馒头在沙征贵眼前晃了晃,“我们福建更缺粮。你看这馒头,它是面粉做的,可福建就很缺面粉,面粉大多都是从北方调运来的。如果,我们福建能多种小麦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次无意间的闲谈确定了他一辈子奋斗的目标。此时已留校任教的沙征贵将他的注意力放到了小麦研究上。

但是,时局动荡,在中国要开展科学研究谈何容易!

“时局如此糜烂,奈何,奈何?”

“卑以自牧,惟精惟一。”

以谦卑的态度修养自身,以敬业的精神精进事业。《周易》与《尚书》两部名著中的名言被沙征贵巧妙地糅合起来用以回答疑问。他在准备、在等待,也在寻找光明的时刻。

果然,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全国解放了,人民新生了,他也从学校调往福建省农事试验总场任农业推广专员,主持麦类作物研究工作,实现了从事小麦研究工作的愿望。1952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希望从这个以文化、教育、科技为主界别的民主党派中吸取力量,团结更多的知识分子从事农业工作,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从此,他奔波于田野与实验室之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汗水与青春……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唉,你别再帮倒忙了,还是做你自己的事情吧!”杨肖和一把抢过沙征贵手中的垃圾筒,“你看看,这筒里面才扔了两片烂叶子就拿去倒,我这扫下的垃圾怎么办?”

“我这不是要帮忙么?”沙征贵站在厨房边看着妻子杨肖和忙碌的身影,讪讪地接过小女儿沙玫递过来的一杯开水,“你母亲辛劳一辈子,我又整天不在家。今天又是喜庆的日子,你看……”他眼里透着柔情,他一边交代女儿要照顾好母亲,一边到客厅、卧室等处看了看孩子们热闹嬉戏的场面,又在家里四处转了转,看看还需要做什么,但最后还是坐到书桌前看书去了。

沙玫转身拿了一块茯苓饼要送给父亲时,父亲伏案工作的背影又一次出现在眼前:斑白的短发已日渐稀疏,灰白的衬衣下的脊梁益发坚挺。已显老旧的靠背椅纤尘不染,椅子坐垫中的棉絮还是母亲前天换上的。多少次了,父亲每次回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伏案工作的,这个背影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里,像一座雕像,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沙玫又看了看手中的茯苓饼,拿起来深深地咬了一口,慢慢地咀嚼着。

这一天,是沙征贵一家喜获福州市政府“优秀教育世家”荣誉称号的日子。沙征贵特意嘱咐要举办一次家宴,他要为妻子,为孩子,为家庭庆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入世思想的进阶之道。而他,沙征贵,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即便做不到“治国、平天下”,也当以“克己”修身,以“教育”齐家,以“事业”济世,以“积德”安心。

“哎,哎,让一让,大鲤鱼来喽!”

沙玫看到堂姐沙敏心与堂姐夫抬着一筐活蹦乱跳的鲤鱼兴冲冲地进了家门,连忙迎了上去。

沙敏心是沙征贵抚养长大的,她的父亲沙征弼是沙征贵的大哥。1949年,沙征弼随旧政府去了台湾,留下女儿沙敏心随祖母与沙征贵一家一起生活。繁忙的工作之余,关爱家庭是他唯一的乐趣。母亲喜欢吃茯苓饼,他每次到北京出差都要带回几盒;二哥与妹妹家庭生活困难,他时不时资助一点;孩子长大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又成了他的关注点。

……

“来,来,孩子们,今天大家开怀畅饮,庆贺我们荣获‘教育世家’的称号,更庆贺我们一家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沙征贵的开场白开启了庆贺的高潮。

圭璋特达,精神见于山川

“老师,喝口水,休息一下。”何曼试站在树荫下向蹲在麦田中的沙征贵招呼道。

“等一下,就来啦!”沙征贵朝后招了招手,蹲在那继续观察着眼前的一丘小麦:这丘小麦都倒伏在田野里,植株长长的,身上长着铁锈样的颜色,株型零零散散的。这片小麦是福建本土的主要品种,它所表现出的这些病态是小麦不能高产的主要原因。

“小何,要解决这个问题,看来只有用引种与选育这两种办法了!”沙征贵来到树荫下拿起军用水壶一边喝水一边说道。

……

为了解决福建本土当家品种不能丰产的问题,沙征贵从农家征集到小麦地方品种189个、大麦品种56个,经过精心观察、评选,选出“连城文亨”“协大1-2”“福清和尚麦”“龙岩蕊麦”等一批小麦地方良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现在为了解决当家品种的病害问题,又与泉州农科所的小何走遍了福建各地。南平、龙岩、三明、漳州、泉州、厦门、宁德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们通过引种观察与鉴定,选出原华东农科所选育的“华东5号”“华7号”“抗锈5024”等改良品种在生产中示范、推广。这两批品种的推广“对福建小麦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福建农业专家做出评价。

随着生产的发展,小麦杆锈病的流行成为福建省及华南麦区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沙征贵领衔主持攻克这一难关。

他首先利用抗锈能力强,丰产性好的“如罗”“欧柔”和“福州麦白”等为亲本,开展小麦有性杂交育种。“福麦6号”“福麦7号”“红麦芒”“晋麦2148”等一批新品种应运而生。其中,“福麦7号”“红麦芒”“晋麦2148”三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6000万亩,增长小麦6亿多公斤。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在1983年与1984年连续两年先后荣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他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70余篇,在麦类研究工作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主编的《华南小麦品种志》是第一部全面记载华南麦区小麦品种的历史文献,也是第一本系统概括华南麦区小麦育种工作的科学著作。他在专注于小麦研究工作之余,充分发挥其民盟盟员的作用,积极建议献策,助力推动我省的科技教育发展。

1995年8月18日,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农学家沙征贵因病逝世。《福建稻麦科技》《大麦科学》等杂志先后以《奋斗不息业绩永存》《无私奉献奋斗不息》为题发专文悼念沙征贵先生,对沙征贵的生平做了全面的介绍与肯定。

《礼记·聘义》有言:“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沙先生的品德恰如美玉,温润而泽,缜密以栗,他为我国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孜孜以求的精神,见证于他走过的山川河流、田野大地!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