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东门忆旧

2019-07-31 15:43:18 来源:   责任编辑:   

□黄文生


1940年,我岀生在邵武东门城门口,哥哥开剃头店,父亲在富屯溪对岸杂草芦苇丛生的荒芜沙砾滩开荒了一块地种菜,生活还过得去,家庭比较安逸。虽然之后发生了一些变故,但儿时的邵武,尤其东门街状况与城市原貌历历在目,记忆忧新,永不忘记。

邵武,号称“铁城”,四周有十分坚固的、高高的城墙牢牢围住,在过去那种弓箭、刀弩、梭标打仗年月,根本无法攻入固若金汤的邵武城。为了人们岀入方便,设有东,南,西,北,四扇城门。东门几乎全是二层木板房,上宅下店。

东门街(辛亥革命胜利后改称中山路)是邵武最繁华的街市,人称邵武“上海滩”。店铺鳞次栉比,布匹、糖、酒、烟、油、盐、酱、醋、南北京果、日用杂货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品由水、陆两路进货。一是陆路,运货汽车直接开到富屯溪边北岸码头,乘专用汽车轮渡船,四人用长竹竿将汽车撑到东门城区码头,开进东门街卸货。二是水路,所有海产品(干货)、盐巴,由富屯溪乌篷小船从福州水上运来。

哥哥的剃头店就在东门街上。街上有专为人理发与美容、装潢靓丽的理发店,理“大西装”“一边倒”等新颖款式,染发、抹发油一应俱全。哥哥的剃头店,只剃头,专为农人,平民百姓剃个光光头。城里平民百姓多,剃头,刮个胡子,掏个耳朵都可以,生意很好。大热天,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哥哥用布自制的土风扇,吊在楼板梁柱上,我负责拉绳扇风,凉习习,招徕顾客。

每天凌晨,商店尚未开门,街上已人声鼎沸。卖汤丸鱼丸的,卖糯米糍粑的,挑着担子游动,手上调羹敲得瓷碗叮叮当当响,嘴里喊着卖馄饨啰,卖考粘糍哟,喊叫之声此起彼伏。母亲深夜二三点钟起床,在自家店门口烧炭炉子焖红薯,煎灯盏糕,赶早市卖。市场市容由穿黑警服的警察管理的洁净,亮丽,井然有序。凡卖瓜果禽肉都得进入市场买卖,不得在街路、巷口到处乱摆。我父亲所种蔬菜也在那里卖。

东门街又有二怕:一怕水灾。东门街是城区最低之地,一旦富屯溪暴雨涨水,便“水漫金山”,黄泥污冲进街道,冲进房屋,洪峰退却,还得清理几天卫生。二怕火灾,全城不仅纯系木板房,而且一栋连接一栋,一旦回禄,往往成为火海。我曾亲眼目睹东门天主堂附近发生火灾,火光冲天,吓得全身颤抖。房屋主人毫无办法,只有嚎啕大哭。那时,民国政府根本没有消防设施与消防设备,任其熊熊大火直冲云天。脸盆、木桶打水灭火,只是杯水车薪,无减火势凶猛。只能在尚未烧到处,拆毁房屋,断其火路。

俗语云:“一滩高一丈,邵武在天上”,指的正是富屯溪。《邵武县志》载,“城中之井四十有七”。但东门街,没有一口水井。东门街人,每天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富屯溪挑溪水,装满一缸。

东门码头有浮桥,是两岸人民唯一通道。浮桥由十几只浮在水面的小木船串连作为桥墩,桥面铺设木板,再用两根粗大的铁链固牢桥体,以防浮桥被溪水冲走,行人走在桥上也安全。在溪中央,水较深处还设计了一块活动桥板,以便船只过往。码头常年累月停泊着数十只乌篷小船,福州的海产品(干货)、盐巴,都由乌篷小船运到邵武;邵武大米,纸张,闽笋等农副产品由它运往省城福州。邵武虽有一个汽车小站,但只有货运,没有客运,邵武人要去南平,下福州,只有乘坐乌篷小船。平日,乌篷小船都停在东关码头溪边候货、等人。乌篷船小,载重一吨左右,一旦货多,分几只船载运,一只一只极有顺序,溪水中星星点点,形成一条流动的靓丽风景线。倘若有人下福州,没有他途,只有乘乌篷小船。小船慢悠悠,顺水顺风,也得两三日。乌篷小船由福州逆水而上,需要五六天,要经过多少个“滩”,才能到达邵武。当年没有机器驱动,全靠船民一竹杆一竹杆硬撑,十分吃力,极其艰辛。尽管船民艰难卖力,生活仍然艰苦。我家离溪边很近,小时候常在溪边与船民的小孩玩耍,船民家凡不满十岁男女小孩,除了冬天,春夏秋都是全身赤裸,雨淋,风吹,日晒,一身晒的黑不溜湫,眸子精亮,却出奇健康,无病无灾。如今水陆畅通,机械发达,乌篷船早已绝迹,那些精亮的眸子们,又去哪里找寻?(作者系退休干部)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