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严羽故事(一)逋客严羽

2019-02-20 09:34:23 来源:   责任编辑:   

  □ 戴 健

  编者按:省作协会员、我市作家戴健的长篇传记《诗话翘楚·严羽传》出版以来,已入选首届福建文学好书榜和福建省第32届优秀文学作品榜暨第14届陈明玉文学榜, 荣获第28届华东六省优秀文艺图书奖,被福建省作家协会推荐参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特将原书进行故事改编连载。

  翻开厚厚的历史卷帙不难发现,但凡身处宋朝的文人,落魄不羁的居多,严羽也是如此。

  严羽自号沧浪逋客,这个自号流露出了他跌宕起伏、矛盾重重的心路历程。他少尚奇节,文武双修,以《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为标杆。可以说,青少年时代的严羽对“达则兼济天下”是充满憧憬的。然而,随着他进入幕府,想得到长官拔擢的愿望一再受挫,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日益倾向“穷则独善其身”,向往隐逸的生活。再加上他居住的村庄前面有一条沧浪溪,因此自号“沧浪逋客”——既然不能为官治世,就做一个避世之人吧!

  严羽非常重视名节。他一生未出仕,然而他在青壮年时期进入过幕府,非常敬业,且才华出众,却不会向长官谄媚,视名节如泰山,因此一直未受赏识。他在追求济世安邦的道路上,纵是一再受挫,仍不打半分折扣地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信条。

  “于粹温中有奇气,好结江湖间名士,秉性忠耿”,是对严羽为人的写照。他的历程多彩多姿,一生三次客游江湖。第一次希望遇到明主,为驱逐金军,保家卫国施展自己“纵横策”的才华与智慧;第二次躲避战乱;第三次为访名山,思想从开始的以才华报国到后来的隐遁山林。   

  三次远离家乡客游,为严羽结交江湖名士提供了条件,他走到哪儿就把朋友交到哪儿。青年时的严羽前往江西南城拜当时的名儒包扬为师,学习了三年,不仅在儒家文化、诗歌创作有长足的进步,还收获了更为重要的师生情谊。严羽在包扬门下学习,包扬的学术性格进一步夯实了严羽性格中的奇节,为他的诗歌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严羽不仅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还是一位修养极深的诗人。他的诗词,内容多是忧国伤时之作,表达的是愿为国分忧的真挚情感;有些摹仿汉魏乐府古辞之作,抒发作者的理想抱负与壮志豪情,风格慷慨激昂,于沉郁中见豪迈;还有些描写怀旧惜别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人们能够记住严羽,严羽能够名重中外,皆因他的《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继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部分组成,几乎涉及到诗歌创作一切重要的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他倡导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兴趣”和“入神”,这些是他诗歌理论的精髓,是他勇于创新和特立独行精神的表现。他在《沧浪诗话》中反对宋诗散文化、议论化,对苏轼、黄庭坚以及江湖派诗风均表示不满,推崇汉、魏、晋诗作,尤其奉盛唐诗为圭臬。《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就是建立在对江西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之上。严羽不满江西诗派学界皆知,这让他在取得巨大的诗词理论成就的同时又颇为人诟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就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一直可以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

  然而瑕不掩瑜,严羽在诗歌理论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作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诗歌评论家,严羽针对当时诗坛的不良风气,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和高度的责任感论诗,从诗歌本体论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概念“妙悟说”堪称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性思维模式在诗歌理论的宝贵结晶,将诗歌本质性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影响着宋、元、明、清许多诗人的创作,远播海外。

  严羽以奇节自负,然而他的报国之梦却无法实现,只好在能够自我主宰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投入精力,进而追寻“逋客”之梦。他在一个个梦想的追寻中不断跋涉,无意中成就了他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震古烁今,令人敬仰。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