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盛夏傍晚,富屯溪面波光粼粼,朱坊河畔草木葱茏,拿口镇的沿河步道上,村民们正悠闲散着步。这满眼的生态美景,正是拿口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见证。近年来,拿口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河长制为重要抓手,赓续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治水理念和成功实践,全力管护辖区内344平方公里流域,在邵武市河长制工作中始终位居前列,建成了邵武首个河长制主题公园,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治水显效,岸绿水清 在拿口镇的青山绿水间,镇河长办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时常可见,他们坚持源头管控与长效治理并举,每月定期前往虎山、半山断尾、芦坊口水坝三个流域断面监测点采集水样,重点监测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这些奔走在碧水畔的守护者们深知,唯有精准的水质监测才能把住河流健康的脉搏。与此同时,通过实施“一河一策一档”动态闭环管理,与环保站紧密协作开展系统化污染源排查整治,每月常态化清理近15吨水葫芦等漂浮物,确保全镇344平方公里水域常年保持水清岸洁,水质稳定维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切实为村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福祉。 随着朱坊河安全生态水系项目的扎实推进,37.5公里河道经清淤治理、新建生态护岸、河滩生态修复后,不仅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更成了沿线6个村1.2万村民交口称赞的“幸福河”。2024年,投资378.82万元的朱坊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顺利落地,450.84公顷流域重披绿装,1325米生态水系焕发新生,一幅水清岸绿、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制度固本,碧水长流 “每天巡河就像‘打卡’,发现问题立刻解决。”固住村党支部书记彭荣根一边指着巡河无人机,一边笑着说道。作为村级河段长,他见证了河道从“无人问津”到“全民共护”的转变。拿口镇构建起镇、村两级河长体系,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镇级河长,8名镇级河长及副河长分片包段,16名村级河段长扎根一线,形成了严密的管护网络,而无人机的加入让巡河工作如虎添翼,高空视角让隐蔽角落无所遁形,巡查效率显著提升,镇河长办还联合派出所、光福环保公司开展执法行动,真正形成“天上看、地上巡、联合管”的立体监管体系。2024年以来,镇域7条河道累计巡查3071次,精准核查卫星遥感疑似“四乱”图斑59个,有效制止非法采砂8起、电鱼1起,实现3055个问题全部闭环处理。 在健全河长制体系的基础上,拿口镇进一步创新推出“全民河长”共治模式,“银发河长”每周开展巡河护水,用丰富经验补位监管盲区;“学生河长”结合世界水日等节点,将环保理念带进校园;“企业民间河长”主动担当作为,定期组织志愿者参与护河行动。2024年已累计发放宣传资料650份,15块河长公示牌在河岸醒目矗立,爱河护水的理念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护水”的质变。 兴水惠民,河湖生金 拿口镇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让清澈河湖成为滋养发展的“富矿”。千岭湖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转型,正是河长制催生生态红利的鲜活例证。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开阔湖面,地处邵武市水利枢纽“千岭电站”的富屯溪上游库区,曾因水葫芦泛滥、周边养殖污染影响生态。河长制推行后,拿口镇集中清理285公顷湖域的水葫芦,关停沿岸养鸭场、砂石料场等污染源,完善了湿地公园、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将其打造成综合性休闲旅游度假区。2021年,千岭湖荣获省级水利风景区称号,如今已成为拿口镇一张亮眼的生态旅游名片。 “守护好绿水青山,也要让这方碧水成为惠民富民的幸福源泉,让每滴优质水都释放最大价值。”拿口镇党委书记叶其拯的话,道出了生态赋能发展的初心。循着这一思路,拿口镇依托优质的生态水资源,在2024年4月成功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氢海科技富氢饮用水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3条富氢矿泉水生产线,预计年产量达2亿桶(瓶),产值近2.5亿元,可创造不少于100个就业岗位,建成后将成为区域核心的富氢水加工工厂,这正是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的生动实践。 从“治水”到“智水”,从“护河”到“享河”,拿口镇正以河长制为笔,蘸着清清河水,在闽北大地上持续描绘着“河畅水清生态美,岸绿景美百姓富”的幸福画卷。 作者:黄泓 裴思雯 编辑:谭一璇 蔡哲培 审核:缪顺春 李婷 终审:陈一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