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和平镇台禾闽台融合产业基地传来喜讯,该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150万株优质抗旱、防虫害百香果苗,已成功销往缅甸、湖北等海内外市场。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和平镇特色农业的国际化布局,还通过“科技+产业”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台禾闽台融合产业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依托闽台农业合作优势,持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在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基地建立了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采用物理隔离、虫媒防治、器具消毒等绿色防控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福建一号”百香果苗。2024年,基地进一步与中科院合作,引入抗旱品种改良技术,显著提升了果苗在干旱地区的存活率和产量。目前,单株百香果产量可达40斤,较传统品种增产30%以上,且果实品质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台禾闽台融合产业基地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力。一方面延续与顺丰快递合作的苗木寄送模式,另一方面拓展海外市场,与缅甸等国家签订供苗协议。2025年春季,基地向外出口销售100万株,预计带动种植面积超万亩。基地负责人邹卫东表示,得益于大苗培育技术的提升,今年百香果上市时间将较往年提前两个月,进一步抢占市场先机。 台禾闽台融合产业基地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和平镇及周边村庄100多名50-70岁老年人提供就业岗位,涵盖育苗、采摘、分拣等环节,人均年增收2万至3万元。和平镇进贤村村民危安云感慨:“今年我60多岁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真是太好了!” 台禾闽台融合产业基地计划进一步扩大种苗繁育规模,并深化与中科院在品种改良领域的合作。同时,基地将依托和平镇世遗1号风景道的文旅资源,推动“百香果采摘节”等农文旅融合活动,延伸产业链条。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表示,台禾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将推广其“科技兴农、产业富民”路径,助力更多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夏雯 编辑:谭一璇 审核:缪顺春 李婷 终审:陈一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