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寻与发展建言活动在肖家坊镇展开。10余位来自邵武各行各业的民间“专家”,深入肖家坊镇的将石传统村落、“南武夷古陶馆”和“武夷药博园”等地“寻宝”,并为当地发展送上宝贵“建言”。 近年来,肖家坊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打造“绿色生态康养小镇”为主轴,全力做好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及文物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将石神龙会、南词北调等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省级非遗长(tang)创新改编走进校园,展演频频。 他们踏访了省级传统村落------将石村。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从明朝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是邵南三大圩场之一,当地人称“小香港”,为邵武、泰宁、将乐交界处有名的“金三角”。他们慢步儒林巷、兴让巷等老街巷,并从历史遗存中“寻找”和“发现”了不少这座古村所特有的文化瑰宝。在吴氏宗祠门前,他们对宗祠大门用料、工艺及风貌,以及所衍易出的时代变迁、家庭兴替等,陈述了看法和“推论”。他们了解了全国罕见的旱龙船轧制技艺及巡游等非物质文化,并与镇村干部交换了传统村落的修缮和保护意见。 2007年成立的南武夷古陶瓷馆,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三个非国有博物馆之一。此馆,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国家4A级景区天成奇峡锦溪坊,馆内藏品324件/套,340件,从商周至民国古陶瓷,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我国从商周陶器开始至民国相关窑口古陶瓷精品,唐代高24㎝、底径11㎝、灰胎的长沙窑绿彩壶,宋代高32㎝、底径11㎝、腹径21㎝、白胎的景德镇窑十二生肖四神堆塑塔式罐等陈品,都极具研究和欣赏价值。 省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武夷古陶瓷馆馆长谢子刚“亲自”讲解。他的讲解从展馆到具体的展品,从年代到窑口、从用料到绘画和制作工艺、从文化含义到相关考证等,娓娓道来,知识含量高,让观展者“耳目一新”“如获至宝”。 “武夷药博园”,利用当地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以中医药文化为底蕴,旨在打造一个集药材种植与加工、科研、观光、研学、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药博园。去年底动工建设,现各大功能区块建设已初具成型。项目负责人杨斌向“寻宝”者们介绍了建设思路,以及项目的特色亮点,还特别描绘了药博园的发展蓝图,让大家“收获满满”。 在“寻宝”的过程中和座谈交流会上,10余位邵武民间“专家”就肖家坊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做强做大进行了把脉和“建言献策”。“寻宝”其间,“专家”们“触景生情”,发挥在文化考证、文旅规划、古建保护等方面的“已之所长”,就所见所闻一事一题,与镇村领导干部交流,谈观点谈看法,提建议,接地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大开脑洞”的功效。“专家”们的建议,涉及到历史古建、文化产业、旅游策划、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其中10余条建议直抵发展“痛点”“堵点”。 大学编程“科班”出身,并长期从事AI探求的青年才俊小朱,建议“先行一步运用AI保护古建筑和发展乡村游。” 镇党委书记叶伟东,与建言者多有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并“蹦”出了不少让大家“亮眼”的观点。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邵武民间文艺‘专家’走进肖家坊镇”,旨在发挥民间“智力”资源,助推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建言作用,由肖家坊镇、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组织。(林传仁 肖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