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天道》连载(39)

2022-08-19 11:35:26 来源:   责任编辑:   


    □ 马星辉

  未见白玉蟾有十余年了,师父比前先更加神采奕奕。白玉蟾生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时已81岁,张三丰生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时年才21岁,白玉蟾大张三丰整整70岁。但二人成了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白玉蟾是: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癫之状态。而张三丰隐身山野,人与山通,心与神通。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往无常往。亦是以一种邋里邋遢的面貌示人。由此可见,张三丰的言行与白玉蟾如出一辙,这也是高人的与众不同。

  张三丰最钦佩的是白玉蟾身为一个道教人士,但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危。这有他的两首诗可以佐证,其中一首写道:

  “三分天下七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

  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边疆。”

  这是对国土沦亡的焦虑。而另一首《祈雨歌》中则曰:“山河憔悴草木枯,天上快活人诉苦。”则是对民不聊生的呐喊与愤怒。

  白玉蟾虽然是到了九旬的高龄,但依旧还是童颜一个,可见白玉蟾是很懂得养生之道的。说来旷逸奇才的白玉蟾在世人眼中,他的身世,他的才情,尤其是他的年寿一直都是个谜。道教中向来有“道不言寿”的说法,所以不少道人的在世之年,往往是模糊的,白玉蟾也是如此。但白玉蟾最后到哪里去了呢?作为白玉蟾高徒的张三丰对世人笑曰:“白玉蟾师父莫知所终也。”

  张三丰曾请教白玉蟾:“师父,道教崇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个道理人皆知之。你老人家可否有己说?”

  白玉蟾沉吟道:“道是和光同尘的,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就是说,有‘道’的人,具有和光同尘,海纳百川的胸襟,不管亲疏、利害、贵贱,敞开胸怀予以接纳。所以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成绩斐然,众人称赞;利人利他,证道成仙是也。”

  张三丰又道:“我祖汉留候张良,他再三告诫我等后人一种说法,要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不知师父以为何是?”

  白玉蟾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世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满,也就会立即不完满。在这样的意境下,功成身退似乎更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做人要“求缺惜福”。

  人须有三种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生在天地间,行在红尘中,每个人都要心存敬畏。只要处处存有敬意,便能理顺所有头绪。我们敬畏天,敬它的包容,敬它的苍茫,敬它的威严,更敬它春夏秋冬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与无穷耐力;我们敬畏地,因为它有荣有枯,有收有藏,并且稳中求进,稳中向好。如果一切顺其自然,静待水到渠成,恭候瓜熟蒂落,盛开枯萎,自不必挂怀;我们敬畏自己,透着简单,行事有约束,心中有信仰。养成浩然之气,守在规矩中,居在方圆内。一切安宁都会不期而至,一切美好都会如约绽放。

  张三丰在武夷山与师父白玉蟾谈经论道,体悟人生,惬意连连,受益匪浅,住了几日后意犹未尽作别。张三丰欲前往华安的南山宫一走。白玉蟾也不挽留,只是交代道:“你回来时路过止止庵,为师有几句话要告之你。”张三丰听了点头,当下告辞了师父白玉蟾。前往华安的南山宫。

  数日后,张三丰来到华安,南山宫位于麒麟山东麓南山半腰上,距华安县城二十余里,海周围山岭重叠,傍山倚水。林木葱茏,云蒸霞蔚,江水迂回环抱;泉水清冽,空气清新,居地清幽,每当旭日东升之时,淡烟薄雾徐徐从山谷间飘过。有诗赞南山宫曰: 

  “群峰叠翠拥道观,北枕西岳下南山。

  右傍凤凰笔架岭,左腾青龙碧玉楼。”

  张三丰来到南山宫附近的龙峰洞,洞内有一老人,身长有9尺。须髯飘逸,身着衲衣,脚着草鞋,坐在石床上。张三丰向老人求口茶喝,老人笑道:“这里怎么会有茶呢?”

  张三丰也笑了笑,将随身带来的炒米献给老人,老人接过吃了几口,便说道:“我已80余年未尝过此味了。”二人便叩问其姓氏,老人道:“我姓李,名维,于此已130余年。这里原来是猿居住的洞穴,后被虎占据,诸猿深受虎患,招我来杀虎。我杀死了这些老虎,因此才得以居住。”

  正说着话,有数只小猿来到洞前,见有生人,惊跳逃去。老人向外招呼了一声:“我今日请客,快去拾些柴火来煨芋。”小猿听后跳跃而去。过了一会儿,小猿捧着柴火而来,老人煨好芋与张三丰共吃。张三丰心中暗想,这里如果有酒则更好,老人已知道张三丰的心思,便将他带到一石崖边,那里有一个石头覆盖着的小凹槽,槽水澄碧,香味扑鼻。老人说:“这是猢狲酒。” (未完待续)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