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小城名角“阿庆嫂”——邵武戏曲艺术家陈秀珍

2020-06-04 09:41:36 来源:   责任编辑:   


陈秀珍(中)在新编传统题材三角戏《六斤四》中演出




人物档案:陈秀珍,13岁只身从杭州来到邵武专攻戏曲表演。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她坚守方寸舞台,唱出春夏秋冬。她的角色深入小城百姓的心中。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戏曲的热爱。年过七旬的她,为弘扬戏曲文化、培养后继人才仍然活跃在她热爱的舞台上。她曾经担任过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多次获福建省戏曲比赛优秀演员奖,被南平市誉为“德艺双馨文艺家”。

1962年冬的一个夜晚。

杭州火车站,一个中年妇女眼里含着泪花,望着将要远去的火车,心有不舍。

车窗内,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一张清秀稚嫩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向窗外的母亲挥挥手。

“妈妈,我一定会好的。”

她带着坚毅的目光,随着这趟列车,告别了生她养她的土地和亲人,一路向南踏上了她的一生演艺之路。

她,就是邵武人眼中的“阿庆嫂”,一辈子专注戏剧事业的“小城名角”——陈秀珍。

与戏剧结缘是偶然,又是必然。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秀珍出生于越剧的发源地——浙江杭州,在那特殊的时代,人们对戏剧有着不一样的情怀。陈秀珍小时候家住的地方离剧场比较近。到了晚上,妈妈就约上三五好友,带着陈秀珍去剧场看戏。可能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陈秀珍对越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毕业后,陈秀珍就被姐姐领进了邵武市的越剧团,开启了她的从艺之路。

“演员”是戏剧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鲜活、传神,让观众喜爱,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陈秀珍始终牢记这个宗旨,进入剧团后从最基本的唱、念、做、打开始学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天太热时她顾不上少女的羞涩,光着膀子跟着师傅师兄们学习台上的一招一式,时常被师兄弟们取笑得面红耳赤。

痛而不言是一种历练。就在她学戏略有所成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受到了全国大形势的影响,剧团被迫解散。凭着扎实的戏剧功底,那年18岁的陈秀珍有幸被县宣传队选中,在宣传队学习歌舞、戏曲。

“文革”时期的宣传队对普通话的要求比较高,她的普通话中带有越剧腔调,表演中常常受到老师的责备,她感到心中委屈,偷偷躲起来哭。可是因为心中的那份坚持,她一咬牙,擦干眼泪,加班加点地练习普通话。平时生活中,她主动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凭着这股干劲,她感染了宣传队所有人,大伙纷纷上前指导交流。很快,她便参与到宣传队的演出中,渐渐地走上了舞台中央,成了宣传队里的台柱子。

在一次演出中,她出演了“八大样板戏”之一的京剧《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这一角色。舞台上,她的演唱字正腔圆,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把“阿庆嫂”精明干练的形象演得惟妙惟肖、深入人心。那一时期,她走到街上,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她的本名,亲切地喊她“阿庆嫂”。陈秀珍一时声名鹊起,闻名邵武……

在那“文革”特殊的年代里,宣传队大多“以天空为帷幕,以大地为舞台”,他们的任务就是深入到山村田野里给社员做宣传演出,走到哪就演到哪,吃到哪,睡到哪。那时的邵武,交通极不发达,且不说没有交通工具,甚至村与村之间都是羊肠小道。每次下乡演出,演员们天还没亮就起床,她和队友们点着“松光”走田埂翻山头,碰到雨天路滑,摔跤成泥人那是常有的事。

那时候下乡演出都是到村民家吃“派饭”。当时农村条件都极其不好,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一些人家还常常吃“红锅”。记得一次在沿山红路大队一户农民家吃“派饭”,这家人确实拿不出什么菜,主人只好把留下来年做种子的黄豆炒给宣传队的人吃,这可把大家伙都乐坏了,像过年一样,都不舍得吃,她揣了半把黄豆在兜里,返程的时候当起了美食吃。现在想起,她的脸上依然有着那种幸福的微笑。

“绝处逢生”成了陈秀珍在那个年代的常态。那一年深秋,陈秀珍像往常一样,天还没亮就从城里出发去拿口山峰一个偏远村庄演出。深秋山上露水较多,点着的“松光”不小心被露水浇灭了,崎岖山路一片漆黑,完全看不到路。她走着走着,一直走到到晌午,却还看不到路的尽头,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走了岔路,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她……此时的陈秀珍已体力不支,大口地喘着气。她依偎在大树旁,心里挂念着晚上的演出,万分焦急。

天无绝人之路,一名上山砍柴的乡亲发现了陈秀珍。

“姑娘,你怎么一个人坐在这大山里?”

“大伯,我是县宣传队的,我迷路了。”她一脸的紧张。

“姑娘别怕,我送你下山。”

这位老乡把她带到家中,泡了杯糖水给她补充了能量。朴实的乡亲了解到她是宣传队的,就带着她上山从另一条小路走到演出地点。到目的地时天已暗了下来,看着谷场上早早坐满了乡亲,陈秀珍顾不上休息,就靠着那一杯糖水坚持到演出结束。

“现在想想,当时要没遇到老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感觉那就是一场死里逃生的经历……”陈秀珍摆摆手激动地说道。

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陈秀珍集荣誉于一身,但在那光鲜的背后付出的一切,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带病坚持演出是家常便饭,提到演出中吃的苦受的罪,陈秀珍一滴泪都没有流,然而提及家人孩子,侃侃而谈的陈秀珍瞬间哽咽起来……

陈秀珍回忆,有一次自己烧到快40度,手发软,连妆都不会化了,但看到戏台下坐满的观众,难道能不演吗?陈秀珍毅然上台。一场传统戏下来,最短的时间有两个半小时,坚持演出结束后,陈秀珍下到幕后最终晕倒了。

“作为演员,我们的责任就是给戏台下的观众展示我们最好的一面。”陈秀珍说。

时光轮转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全国范围内又兴起了戏曲热,陈秀珍又回到了她热爱的戏曲舞台,出演了许多大戏,比如《梁祝》《孟丽君》《玉蜻蜓》《二度梅》《刘三姐》等。

《刘三姐》演出反响最为强烈,仅在邵武一个星期至少演出七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圈粉无数。

那一年,陈秀珍正好怀孕了,由于自身比较纤细,不容易察觉,看着自己扮演的刘三姐如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她将自己有身孕这一消息隐瞒了,她偷偷地用小布条把微突的肚子扎了起来,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孕期本应该多吃多休息,为了不影响服装效果,完美地诠释角色,每次演出前陈秀珍都不敢多吃,她在《刘三姐》中饰演的角色有唱有跳,整场演出下来体力消耗很大,每每下场后累得话都说不出来,瘫坐在化妆间,手捂着小腹,担心肚里的小生命有个闪失。

靠着心中那份“坚持”,直至怀胎五月,身材突显,陈秀珍才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舞台。虽然没有上台演出,可是陈秀珍白天依然活跃在排练场上,亲力亲为严把技术关,晚上就充当观众看演出,第二天和大伙交流改进,每天都没得空闲,直到去医院生产,她才真正放松下来。由于孕期没有很好的休养,儿子出生时不足重,陈秀珍感到非常内疚,这成了她心中一辈子的痛……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

2002年,陈秀珍在戏曲的舞台上已走到了退休的年纪。她原本可以在家享受退休后的休闲生活,不必为戏曲表演而奔波劳累。可就在2015年,邵武市正在筹备的“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6届戏剧会演”的参赛节目三角戏(傩舞)《六斤四》,缺少一名花旦,三角戏民研中心主任何鸣翎认为只有陈秀珍可以驾驭这个角色,想请她出山,陈秀珍没有二话,立马答应出演三角戏《六斤四》中四娘的老旦角色。

《六斤四》排练过程中,陈秀珍主动配合大伙的排练时间,无论刮风下雨,从不缺席。这个老旦公堂戏需要长时间重复跪下、起来的动作,但在排练的过程中,她没有一句怨言。

三角戏《六斤四》在2015年11月举办的“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6届戏剧会演”比赛上荣获了表演、剧本、音乐、舞美设计等一个金奖、四个银奖、一个铜奖的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50多年的“老戏骨”,她退而不休。2009年,应戏迷的恳请,她组织成立了邵武越剧戏迷社,白天晚上都在指导年轻的戏迷排练。流畅的动作、铿锵有力的唱腔永远是排练场上的焦点。

几年下来,邵武越剧戏迷社已声名鹊起,除了在本地为百姓服务外,还远到浙江、江西、深圳等地参加演出比赛,获得各地观众的肯定及好评,小小戏迷社也成为邵武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2018年,邵武越剧戏迷社的突出表现被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拍摄成专题片播出,这也是邵武戏剧头一次上央视。

三角戏在邵武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如今三角戏的近况令人担忧。邵武三角戏是传统戏剧,剧本都是取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风趣,有时还穿插一些邵武方言。三角戏的体裁大多是喜剧,有的是闹剧,使人看了之后心情舒畅。

而如今,邵武三角戏老艺人不足20人,且后继乏人;传统剧目和曲调散失;农村业余剧团简陋,演出剧目陈旧。过去农村人人都会唱上一段三角戏,而今只有庙会、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才能见到十多人组合的三角戏班,加之道具、服装简单,演员未受正规训练,剧目和唱腔原始,喜欢这种表演形式的群众愈来愈少,而城区喜爱三角戏的青年人更为少数。如不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三角戏将至失亡。为此,邵武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三角戏的抢救和振兴工作,在2012年8月,批准成立了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对于三角戏,虽然陈秀珍接触得比较晚,但是她认为自身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她希望能通过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三角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现在我们在邵武实验小学开了两个班,课后专门传授三角戏。传承三角戏要从娃娃抓起,让三角戏在邵武这美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陈秀珍说。

2018年,她指导的实验小学三角戏节目《看相》参加福建省“小小水仙花”戏剧展演,并获三等奖,三角戏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初见成效。

时光淡化容颜,然而陈秀珍仍然是人群中笑得最美的那位。生活中的“阿庆嫂”,还像舞台上那样朝气蓬勃。她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走到哪儿,哪儿便响起一路歌声……(帅建华)


分享到:
微观邵武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