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933年10月7日下午,由北向南攻击的红二十师在山岭土寨遇到葛钟山统率的敌第三十四团一个营残部负隅顽抗。“擒贼先擒王”,黄立贵立即命令红军紧紧将土寨包围,由一营正面向上进攻,务必在天黑前攻下。由于敌人在山顶构筑了工事,用两挺机枪交叉射击,雨点般的子弹封锁了上山的道路,进攻红军受阻。黄立贵在前沿阵地用望远镜观察,见山左有一条湮没在灌木林中的蜿蜒崎岖小道可达山顶。于是命令警卫排长挑选十个精干红军战士组成敢死队,从小道披荆斩棘,向山顶攀登。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敢死队慢慢地攀上了山顶,摸到葛钟山藏身的山寨前。红军战士猛地踢开寨门,被惊动的葛钟山副官殊死抵抗,敢死队用手榴弹轰炸山寨,接二连三的爆炸声响彻云霄,寨内浓烟滚滚,一片惨叫声,组织抵抗的副官被炸死,寨里的敌军终于用竹竿挑起一块白布,不断晃动,一脸尘土的葛钟山举起双手,低头走了出来。 葛钟山被围时通过无线电发报机频频向黎川县守敌第八纵队司令周浑元呼喊救援。周浑元当即从黎川县城和硝石调集援军,火速向洵口增援。增援敌军行至白沙以北的马鞍岭、鹅峰岭时(离洵口十多里),被东方军第三军团第五师寻淮洲、乐少华部顽强狙击。下午,洵口守敌被全歼后,红军乘胜向白沙进发,阻击部队向增援敌人发动猛烈进攻,敌人溃不成军。 这一战役,红军共歼敌3个团,俘敌旅长葛钟山以下1100余人,缴获机枪29挺、迫击炮2门、长短枪1048支、无线电发报机1台。洵口战役取得大捷,1933年11月11日出版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二版用了三分之一的版面,报道了洵口大捷。文章中称“1933年10月7日发生在黎川县洵口镇的洵口战斗,是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第一战。‘活捉葛钟山’一战,成为运动战的经典之作,它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苏区的反动气焰,极大地鼓舞了红军苏区人民保卫苏区、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这次意外战斗的胜利,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博古、李德“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信心,对长达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产生深远影响。 洵口遭遇战后,博古、李德急于收复黎川,命令东方军继续攻打黎川北面的重镇硝石。10月9日午后,彭德怀率红三、五军团、红七军团二十师与守硝石的敌二十四师接战。硝石地形易守难攻,敌构有坚固工事,加之敌机配合轰炸,敌周浑元部又率部从黎川增援,企图夹击红军。红军连日数度猛攻不克,导致重大伤亡。彭德怀接连电陈反对继续强攻硝石,得到复电后,红军才被动地撤出战斗。 10月16日,红七军团第十九师及黄立贵第二十师一部猛扑金溪通往南城的必经之地左坊营。驻守于此的国民党军江西保安第三团经不住红军的猛烈进攻,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下午3时,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师四七零团轻装驰援,双方血战约半小时。不久,红军增援部队赶到,国民党军江西保安第二团也投入战斗,双方再次展开激战。下午7时,红军撤出战斗,向资溪方向转移。此次战斗,虽重创国民党军470团和江西保安团,但红军伤亡也不少,没能取得预期战果。 10月22日,中央军委决心在资溪桥与敌决战,东方军再次发起对资溪桥和潭头市的攻击。资溪桥位于黎川以北,硝石东南,地处黎川至硝石公路中段。发起资溪桥之战的战役意图是以较少兵力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则集结于石峡、洵口和湖坊地区,机动突击被我“运动”之敌。 然而,10月18日,黎川城的周浑元第八纵队除以1个旅守城外,已到资溪桥,并迅速修建了坚固的堡垒。而从南城出发支援硝石的国民党第三路军第五纵队4个师,在薛岳的指挥下,越过硝石,也已赶至资溪桥西北面的潭头,迅速筑成了坚固堡垒群。于是,在资溪桥至潭头方圆20公里的地域内,国民党军集中了2个纵队、7个师、26个团的强大兵力。 10月22日,彭德怀以七军团黄立贵之红二十师为诱饵,红五军团为主力,以红三、四、十三师向资溪桥和潭头市发起攻击,并将红三军团部署在石峡、洵口地区,南移的林彪红一军团主力集结于湖坊地区,作为东方军的预备队,准备在国民党军被牵动时,对其实施猛烈突击。战斗开始后,黄立贵率二十师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但敌人凭借坚固的堡垒形成交叉火力坚守不出,红二十师未能牵动诱出敌人,26日,不得不放弃在资溪桥地区与敌决战的计划。 资溪桥战后,中革军委于10月28日对红七军团进行了改组,要求萧劲光“戴罪立功”,暂留红七军团指挥,原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的粟裕这时伤愈归队,改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黄立贵因黎川失利被追究责任,降级使用,免去第二十师师长职务,只保留第五十八团团长罡风职务。(罡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