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文化古镇,魅力无限

2020-03-25 16:34:30 来源:   责任编辑:   

□陈颖华


去年初夏,我再一次前往和平古镇游览,感受古镇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书院文化、特色小吃,收获良多。

进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城墙,十分雄伟壮观,堪比县城城墙。我们从东门樵楼进入,沿着热闹的古街走去,踩着河卵石和方石铺就的小街,两旁错落有致的明清时期民居,别具个性和特色,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倒流。边走边看,边拍照边议论,感受古镇的古风貌和古文化氛围。这个古镇可称得上神州最古朴,而又最具文化内涵的古镇之一。因为古镇里仍然居住着上万名村民,他们的生活节奏和思想意识并未受到外界太多的干扰,照样忙碌而悠闲地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只是学会了商品经济,家家户户出售自家的茶叶、笋干、臭豆腐、水果等名土特产。据统计,镇上有古民居300多幢,全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且保护得相当好。

我们随人流继续前行,不时看到深藏巷道里的大宅院,走近一瞧,原来是“大夫第”。仔细瞧瞧,大门两侧的“松鹤延年”“梅雀呈祥”,及门楣上吉祥生肖动物的砖雕图栩栩如生,其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可谓精美绝伦。那人物形象,动物逼真,花草如鲜,真是惟妙惟肖,工艺之精湛令人叫绝!这就是历史文化积淀,这就是古镇古风貌。许多游人竞相拍照,我也拍摄几张得意照片带回去与同事们分享。站在大门前发思古之幽情,感慨房主人生前之富贵与荣耀,建起这么大宅第。“大夫第”主人,你虽已远去,但留下这气派辉煌、典雅精美的大宅第,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它既是古镇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标本,又是古镇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古镇风物多宜人,宜人最是古书院。古镇上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书院文化,因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启航、知识的殿堂。沿着石板街,再拐入小巷,寻到了知识的殿堂——“和平书院”。书院是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弃官归隐所创办的私塾,初创时为家族学堂,宋代以后,演变成一所地方性学校,现存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建筑。站在大门前凝视望去,“和平书院”四个字格外耀眼。大门上独特的建造风格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考证,其横梁上没有封顶,看似平常,实则寓意“学海无涯”。创办者希望来此求学的人能勤奋努力,去探索世间未知的许多道理,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社会。

创办千余载,文脉不停息,人才多辈出。和平书院不但开了宗族办学之先河,更是造福桑梓,崇文重教,为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这里的士子们都很努力,也很争气,科第者诸多,有进士、举人、贡生等功名五百余名。进士最著名的上官均为榜眼,还有黄氏“一门三大夫”,李氏“一门九大夫”等名门望族。他们大多数人都入仕为官,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入仕的先贤们大都能秉承谦虚谨慎的儒家风格,积极报效社会,留下好口碑,为家乡人争了光。据统计,从书院走出132名进士,这在中国乡镇级也是凤毛麟角!

走出书院,只见一大群游人在看热闹,上前一看,原来是几口大水井,井水清澈如许,十多位男女有的在挑水,有的在洗菜,有的在洗衣物。三口井排列着,梯字形,最上口井是饮水井,第二口井洗菜用,第三口井洗衣物。观察中,惊叹科学的道理显而易见,真让人大开眼界,更加钦佩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来到古镇,穿行在大街小巷,与游人肩碰肩,眼观两旁热闹店铺,耳听游人评说,深深感受古镇历史之悠久、古风之纯朴、文化积淀之深厚。那古色古香的民居,大夫第大宅院,气派的大门,精美绝伦的砖雕,交错的巷道,巧妙而科学的下水沟布局,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特色小吃,无不让人感叹,赞不绝口:古镇儒雅,古镇不古,古镇新潮。

近年来,因工作关系考察过各地许多古镇古村落,只有规模大小不同,风格有别,保护措施各有千秋而已。而像和平古镇这样,保护得如此完整,利用价值之高,发展文化旅游的古镇,还十分罕见,足见保护措施有力,其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所谓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古镇建筑与民风民俗。作为文化研究者的我,特别要感谢当地百姓,以及镇村对古镇的保护,他们所做的努力功不可没,值得点赞!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