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我和邵武共成长”——八月中秋喝开水

2019-09-20 09:42:59 来源:   责任编辑:   

□乔夫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听老师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回家后学给母亲听,母亲笑了。吃过晚饭,等母亲洗刷完毕,我的作业也写完了。母亲拉着我和弟妹的手,来到大门口的石阶上坐下。那天的月亮是出奇的圆,出奇的亮,村庄四周一片黛色,地面铺满银光。“今天的月好亮啊,丢根针在地上都能得捡得到。”不知是谁说了一声。

听说母亲要讲故事,一群小孩都围了过来。母亲用嘴努了努月亮说,你们看见月亮上面有什么吗?看见我们摇头,母亲接着说,月亮上有一个仙女,叫嫦娥,听说是偷吃了王母娘娘给他丈夫的“不老丹”,被王母娘娘罚到了月亮上去捣药了……

“月亮上还有什么呀?”母亲又问。

“有一棵树,就是那一簇黑黑的,像对面南山上那棵榛子树。”弟弟说。

“这就对了,但不是榛子树,是一棵桂花树,开起花来香喷喷的,那桂花可以泡茶,可以做酒,还可以蒸桂花糕。”母亲一说,让我们口水直流。

“可惜了,没什么吃的,今天是中秋节呢!”母亲又说,她一边说,一边悉悉索索地起身:“你们等着,我总要去给你们弄点什么好吃的来。”没过一会儿,母亲踅身回来,拿出一碟葵花籽分给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听母亲再讲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一个什么中秋节。

第二次听起中秋一词,是我小学要毕业的那年。那时候,村里的小学就设在我家的上屋。上屋那时是土改时集体收来的房子,一前一后有二栋,后一栋不知什么时候被火烧了,大队就在地面上盖成小学,前面一栋仍是老屋。老屋最早做过村里的公共食堂,后来又做过村里的供销社和保健站,再后来插队知青来了,供销社和保健站都搬到了大队部,房子就让给了省城来的知青住。

村庄上有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正好流过房屋的门前。生产队为了晒稻谷,用木板将溪面搭成了晒谷棚。那晚的月亮也是明亮无比,我写完作业,忽然听见上屋传来乐器的声响。出于好奇,我循声而去,只见学校的三位老师和院子里的两位知青,把他们吃饭的四方桌搬到了晒谷棚上。他们烧了两壶开水,刷牙用的缸子当了酒杯,一把二胡、一把月琴、一支笛子吹奏起“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支曲子。但他们唱的词完全变了味:

“八月中秋喝开水,落魄的人儿在他乡,清水满杯空对月,怎能叫人不惆怅。”

他们时而唱,时而笑,牙缸、碗筷敲得当当响,我傻楞楞地站在一旁,不知道他们真开心还是假开心。

又一次听到中秋节的概念,但根本不知道中秋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到那时止,我还从来没有过过什么中秋节。

待懂得了中秋节的真正含义,那是我在外参加工作之后,也逐渐明了故乡为何没把中秋节当回事。

我的故乡是闽北的一个小山村,海拔千米,属于高寒山区。农历八月,正值村中青黄不接,田中禾苗正孕穗扬花。中元节(七月半)抓完稻花鱼后,塅面田就进入烤田,山排田依然山泉浸润。这个时候,中耕二道、三道的都已完成,剩下的当月农活就是劈塝。劈塝是村里的倒数第二道农活,一是把田硬田塝上的杂草劈下田里沤绿肥,可以给抽穗的禾稻补钾,使谷穗更饱满;二是为了防止鼠患,如果不把塝草劈干净,老鼠就在草丛中拼命繁殖,之后就把人们的劳动果实当作它们的粮食。

虽然,我的故乡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但毕竟过去能去外地工作的为数不多,就是去了也是拖家带口。于是,祖祖辈辈,在家的人就难得外出。村坊上人,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人家庭天天都在团圆,也就无法把中秋节过出文人的那种酸酸味。

离家工作多年之后,或许是被李白的《静夜思》所感染,每逢中秋,周边的一些人,就或是正经,或是装模做样,上供销社买几块饼,再拎几瓶啤酒,在月光下故作斯文,多次之后,也不禁勾起我的乡思。

从那时起,我终于知道了中秋的文化含义!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