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春 (一) 邵武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 樵川形胜。闽江源头富屯溪从这里出发,在境内逶迤九十九公里,一直向东,汇成闽江,奔向大海。 山孕瑰秀,水抱中和。“两山两水一湖”构筑了福地邵武山水园林城市的基础框架:城之西北熙春山,与东南之福山,“两山”相望,藏风旺福;富屯溪与古山溪,“两水”相拥,聚气聚财;紫云湖波光粼粼,水声灯影,气象万千。 熙春文脉,秀水出焉。灵杰塔与聚奎塔,一东一南,遥相呼应,荟萃英才。李纲、黄潜善同朝为相,朱熹到台溪精舍游学、到涑玉书院、蒙谷书院讲学,严羽作《沧浪诗话》名垂文史,戴式之、周工亮、黄镇成、黄清老等一批著名文化名流,在诗话楼、熙春山、福山、樵岚秋稼等地作诗论文,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佳话和佳作。 正所谓,风水宝地,地灵人杰。 (二) 沿闽江—富屯溪水路,现代文明溯游北上,一滩高一丈的邵武,成了一个汇聚地,西洋人来了,后来大学也来了,邵武人“洋气”起来。 进入1900年之后,在邵武的城乡就可以看到大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操着结结巴巴的邵武话,一边传教,一边用西医给人看病,给病弱的妇女儿童喝牛奶,小女子也可以上教会学校。当时,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的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陆续进驻邵武,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人,传教范围覆盖闽西北及赣南地区。传教士在邵武办西医诊所,开西医药店,办教会学校,还有女子学校;从美国引进优质奶牛种牛,办奶牛场,引进优质牧草,研制预防牛瘟的血清等。邵武人那么早就与洋人打交道,那么早就享用西方科学了。你可能想象不到,连金坑那么偏远的乡村,还保留着当年的天主教堂,而且规制颇大,是闽赣地区天主教传播路径的重要节点。今天,邵武四中还留用那栋教会学校的洋楼,作为校史展览和校园文化阵地;市委办还一直在100多年前美国人建造的小洋楼里办公,修修补补了多次,也成了特色。 福建协和大学抗战期间在邵武六载春秋(1938—1946年),从福州迁移到山城邵武,一批教授、名师来了,有11位博士、18位硕士,一批大学生来了,有400—500名,还有协和大学的丰富的图书、实验仪器也历尽艰辛搬运上来了,山城一下子热闹起来,文化刊物、现代剧、实验农场等让邵武人大开眼界。邵武人也直接受益,培养了一批当地的大学生和专业人才。而后一段时间,福州文山女子中学和格致中学也先后迁至邵武,杭州之江大学也迁至邵武。那个时期,邵武的灵杰塔和聚奎塔当真熠熠生辉了。 (三) 邵武人有点底气,也挺神气的。 1950年代,邵武人就坐火车出门了。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邵武为入闽第一大站,铁路系统的十几个单位都集中在这里,是闽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职工就有1万多。中央领导乘专列到福建,常要在此逗留半天、一天,补充燃料、给养,机务检修等等。境内沿线还设了6个小站,周边县市的人出远门都要从这里坐火车。 1960年代末起,得益于国家“小三线”建设布局,从上海、浙江、江苏、福州等大城市搬迁来一批国有企业,产业工人近2万,奠定了邵武纺织、机械、化工和林产加工等工业基础,邵武成为工业重镇。 1970年代初,由于邵武处于福建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对台)特殊,在这里设置了商业二级站,辐射闽西北及江西部分地区,主要承担糖烟酒副食品、纺织、医药、五交化、石油等10余类商品的二级批发,门类齐全、集中,这样的架构,在全国也是罕见。邵武人近水楼台,享受到了许多紧俏商品,好生让人羡慕。 1983年10月,邵武撤县建市,为全省之首,据说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经济发展较好较快,位居全省前列,而且主要是工业和商贸业;二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文明是全省的典型,城市人口也有一定规模;三是福建的门户,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重要。 由此,邵武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这在福建特别是闽北方言区,是比较少有的。即使在外地同乡会、同学会活动,也都讲普通话,也只能讲普通话,因为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 (四) 有福气的邵武人,1980年代初就享有高品位的城市园林了,这在县级城市是很稀罕的。 熙春公园1981年开始修建,由杭州园林设计院设计,秉承苏杭园林的风格特点,楼台亭阁延续了“昭阳八景”、“昭阳续八景”的景观,把邵武的历史经典和神话和传奇也融汇进来了,文化荟萃,品位上佳。30多年过去了,现今仍然是园林建设的经典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熙春公园还是一个“书法公园”。熙春山山门“熙春山”三个大字,字字如泰山压顶,又如弥勒佛勒,书者沙孟海先生,乃书坛泰斗、书坛巨擘也。半山腰上的“风雨亭”,园中园里的“画舫”等,书者朱以撒,当年还只是福建师大中文系的助教,现在在书坛和文坛也算鼎鼎大名了,可见当时的主政者是多么有眼力呀。同时,沈觐寿先生题的“园中园”,颜体书法,敦厚浑圆,憨中带俏,与园内假山水池,亭台楼榭相映成趣;福建省书协主席陈奋武先生题的“熙春朝阳”,以魏入隶,自成一体;楚图南先生题的“惠应祠”,周而复先生题的“天香楼”等,以及方毅副委员长在熙春山西大门题“熙春园”,张爱萍将军题的草书“越王台”,叶飞将军题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等等,不一而足。逛一趟熙春公园,也是品赏一次书法大餐。 近几年,熙春园内几处30多年前种的红枫,经摄影师在媒体上宣传,吸引了许多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沧浪红枫”名噪一时。一处在园中园内,几棵红枫旁逸斜出,秋来枫叶如醉,与近处亭桥湖水相衬相映,园中园更显绚丽多姿;一处在沧浪阁旁,树枝粗壮伸展,与古朴的沧浪阁相对相视,生气盎然;还有一处在熙春山顶的越王台上,越王台前八对宋台石俑分列两旁,两排苍劲的红枫相拥成“红枫隧道”,越王台更增添了几分壮丽与雄伟。 现如今,老城区的百姓休闲娱乐围绕在熙春山、富屯溪、紫云湖这一带,新城区的百姓休闲可以汇聚在福山、喷泉广场、古山溪这片区域,出门步行10分钟,就有休闲公园绿地。邵武人,有福了。 “千山表里重围过,一水中间自在流。” 富屯烟渚,溪上流云。 苍山一望,逝者如斯。 (作者供职于邵武市人大机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