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廖俊波故事(二十四)——石圳新姿

2019-08-23 11:04:23 来源:   责任编辑:   

□古道 若文


2013年,政和县石圳村。

石圳村是政和县松源村的一个自然村,有500多人口,原来是远近闻名的一个垃圾村。曾有古码头文明历史的河沟,淤积了竟近三十年的垃圾,村子里很多地方臭的都要捂着鼻子走。俗话说:身在臭中不知臭,麻木了的本村人生活在臭哄哄的环境中竟然都习惯了,见怪不怪。但村外人是避之不及,都不愿踏进这个村子。

2013年9月,回到娘家的袁云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动员村里的9个姐妹,成立了村巾帼理事会,义务清理垃圾,整整用了三个月时间才把垃圾清理干净。

廖俊波知道此事后,特意专程来到村里鼓励她们,他对巾帼理事会会长袁云机表扬道:“云机啊,你们十姐妹可是带了个好头,但要一定坚持下去才是。”

袁云机带着廖俊波在村子里边走边看,吐着苦衷:“石圳村有几百年的历史,以前很繁华,人来人往,但现在,青壮年都跑出去打工了,村民家里还很穷,村集体也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廖俊波一路认真地听,思索道:“村子干净了,还只是第一步。要是能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美丽的石圳就能带来财富。那时候人们可就都回来了,你们放心,我会经常来看你们。”

在廖俊波的眼里,他并非只是看到石圳村的干净与否,这不是他的目的,他从石圳村所处的地理环境、从周边的地势、山山水水、从古建筑的大青瓦老砖、从村头的大树、路边的小草,看到了这个村潜藏的旅游资源,他在心里打算:把落后的环境污染的石圳村变为一个富裕的美丽乡村,培育成一个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从那以后,廖俊波每个月都要到石圳村三四趟,逐与村民们相熟悉起来,他几乎能叫出村里每个人的名字。每每进到村里,都会主动微笑地与大家打招呼,问大家最近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他帮助解决的?

村民丁彩女,她的房子紧靠进村的路口,位置特别好。可一家人苦于生计,长期在浙江丽水打工,房门紧闭。2014年春天,丁彩女回村时遇到了廖书记。廖书记说:“老姐啊,你房子的位置这么好,不开个餐馆太可惜喽!”

丁彩女回答说:“廖书记,没钱啊。”

廖俊波了解到村里类似丁彩女这样情况的人有不少,于是亲自出马,多方筹集资金,很快就把丁彩女等5家人的旧房子修得古色古香。现在,农家乐、自行车观光项目也做起来了,石圳从美丽乡村逐步转变为旅游景区。

廖俊波对村民们鼓劲说:“不赚钱的项目,譬如装路灯、修路、造桥之类的事,由我们政府来做,赚钱的项目,你们自己来投资。”这番实实在在的话,温暖人心,调动了石圳村人的创业激情。

石圳村的人们开始修缮古院落、疏浚古水渠,建小茶馆、办农家乐……石圳人以干得助,村里的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成为全县第一个没有电线杆的村庄。廖俊波还亲自带着客商来到村里,自己拿着话筒当讲解员,帮忙引进了3家茶企业,还送给村里20多辆休闲自行车。一年后的一天,丁彩女在自家店里见到了廖书记。“老姐,生意好吧。”廖俊波问道。丁彩女的脸上高兴的早乐开了花,忙不迭地应道:“廖书记,我学着把生意做起来了。刚开始不怎么样,有时一天赚不了几块钱,可我们相信您的话,今年,村里的旅游项目多起来了,生意大不一样了,最多的一天,我能赚到上千块呢!”廖俊波也高兴地说:“是啊,苦日子该到头了!今后石圳村还要多种树、种好树,让四处都绿起来,结合古码头文化建设生态村;活起来,引进适合的产业,让村民打工不出门;游起来,充分发挥石圳靠近县城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现在的石圳村,铺就了鹅卵石巷道,恢复了古码头、古酒坊、古戏台,尽显古色古香;更有葡萄园、樱桃园、草莓瓜果园、白茶手工坊等琳琅满目,赏心惬意。在这里四季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石圳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白茶小圳、旅游佳境。

2015年,石圳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2016年,石圳村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全村一年的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村财收入达到40万元,有100多个村民回家创业,就连三个大学毕业生,也被吸回到村里创业发展。石圳由垃圾村、贫困村变得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足。


分享到:
微观邵武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