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我和邵武共成长”——造福百姓的东关大桥

2019-08-19 10:25:47 来源:   责任编辑:   

□张著偶


我成长在邵武东关,长期工作在东关,自然关注东关大桥的建成,大桥桥面的扩建。

东关大桥是1980年开工建设的,1981我去故县中学履职,那时正在紧张地施工,工方搭了一条简易便桥,我和过往行人一样,每天走便桥过江。

1983年建成后,因桥面铺了很厚的水泥,引水灌满桥面,足足灌水28天。之后让太阳又晒了好几天,刚好到国庆节县领导剪彩通车;桥上人山人海,掌声如雷,车无法通行,待人群散去,车才缓缓过桥。

大桥全长347米,桥面宽度有18米,泄洪孔有5个,另有两桥孔为车行道,由于桥高桥长,远远望去,像一条龙横卧两岸,十分雄伟壮观,是邵武一座标志性建筑。

建东关大桥是人们一大愿望。解放前,既没有八一大桥,也没有东关大桥,人们只有走北门浮桥。如果水大,特别是洪水期间,大家只好望河兴叹,再有急事,也无法过河,只好无奈等待水退。

再早些时期,连北门浮桥也没建时,人们只得坐小船来往河岸。当时河对岸是一片荒地,不少勤劳的人,坐渡船去种菜,来回付五分钱。有一个流传很广泛的典故:“洋塘弯故县。”那时城区没大桥也没浮桥,倒是去故县有座浮桥。洋塘人没法直接过河,去对岸一些地方。只好往上走到故县,过浮桥,再往下走要去的地方,走了大弯路,所以人们说洋塘弯故县。后来人们形容凡是走了弯路,都俗称“洋塘弯故县。”

东关大桥通车了,大家欢呼雀跃。这给人民多方便呀!像故县、故县中小学,以及一、二、三都等地方的人,带来很大方便,再也不要“洋塘弯故县”了。她还分担了八一大桥,扩建时的运输量,这又是一大功绩。这是建国七十年邵武一大成就,它永远造福人们,正如大桥两头两边的大理石上,刻了一个很大的“福”字一样,永远造福人们,人们永远铭记大桥的功绩。我这个老东关人,喜悦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在东关还流传着一个东关大桥救人的故事。那是1992年7月4日傍晚,富屯溪洪水猛涨。正在溪里划竹排的个体户官建华和印染厂职工林忠华,忽然听到有人喊救命。他俩循声望去,只见河中漂流着一棵大树上坐着两个人。两人同时说道:“救人要紧!”于是他俩用绳子把两个竹排捆在一起,向呼救者划去。他俩顺水搏斗了千米,就是追不上。不想大树被东关大桥的桥墩挡了一下才缓慢出了大桥孔洞,说时迟,那时快,建华和忠华各人抓住一个人,拖上竹排。正要转身撑竹排回岸,一大堆杂物往竹排猛冲而来,他俩急中生智,竹排来个急转弯,避开了杂物,拼命向岸划去。

被救的两个人,是四川来的民工,名叫江乾发和江显本,在越王大桥附近一个沙洲上挖沙,洪水来时,他俩抓住一棵大树,顺水漂流而下。《搏浪救灾民》故事,省地县报纸均迅速刊登。

每年最大洪水,都能从5个孔排泄,没有淹过桥面,因为是根据历史最高洪水的水位设计的。不管洪水有多大,大桥是巍然不动,伟然屹立,经过无数次的考验,是过得硬的,可以说质量是上乘的。

我记得设计人员,是经过多次考查、勘测,反复设计,又经省水利厅专家实地验证,才确定建桥方案。施工同样认真。我亲眼看到工程人员,严格检查施工。拱桥是用青色花岗岩,每块石片,磨得很平整,大小规格都一样,一片一片地砌,下面用木柱顶住,当合拢后,再把顶柱撤掉,拱桥坚固屹立,拱形完美,美观漂亮。

后来,大桥的桥面又经过扩建,人行道达三米半宽,铺上统一的花岗岩。两边的栏杆,全部改用青色大理石,每根大小一样,磨得光亮照人,高度适合,行人更安全。大桥两边竖立很多灯柱,灯泡造型美观,一到夜晚,灯亮如昼。远远望去,灯火辉煌,排列整齐,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系退休教师)


分享到:
微观邵武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