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头条新闻> > 正文

穷山沟变成聚宝盆——乡村振兴的巫山样本

2019-07-25 10:19:45 来源:   责任编辑:   

 

本网讯 习总书记多次提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足见乡村振兴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近日,我到桂林乡盖竹村巫山组住村调研,从田间到林间,从山头到地头,从干部到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拉家常、摸实情、查问题、找良策,探索巫山如何叩开乡村振兴之门?

巫山,地处两省三地四县交界处,海拔960余米,距城区90余公里,乡政府50公里,四面青山环抱,常年云雾缭绕,是革命老区村、少数民族畲族村。几十年来,沙土路一条,出行主要靠摩托车,逢雨必断路,生活必须品要去江西采购,村民要步行往返两昼夜。“巫山之难难于上青天”当地百姓如此感叹!尤其是近些年,人口外流,老的走不了,少的留不住,土地抛荒,房屋破旧,200余人仅剩几位留守老人,小村庄面临封村还林的境况。2013年以来,交通瓶颈打通,两省四县联成一片;乡贤回归,产业初现,荒野变绿洲,荒山变果山,民房变民宿,新经济吹进了山沟沟。巫山之变根源在何处?巫山现象缘何而来?

巫山现象

一人一产业。在外创业成功的熊长华返乡,让中草药种植在偏远的巫山悄然兴起。2013年,为尽孝道,熊长华返乡照顾父母,眼见日思夜想的老家,却是破败不堪,老翁几位,土地荒芜。“我不想让村子消失”,下定决心后,熊长华分条缕析,找准定位:20年前七叶一枝花一两毛一株,现在翻了几十倍,这是个好产业;七叶一枝花品种繁多,符合药典的并不多。巫山的品种特别好,各大药企检测后都很满意,这些年,野生的几乎被挖光了,我要留住巫山这个“宝”。万事开头难,熊长华从最基础的做起,了解品种、掌握习性,请益专家、外出考察,学知识、学技术,摸索了一套留株育种、自繁自养的“土技术”。熊长华留在老家,也帮助了更多的老人,进一趟城,大家都委托他购置一些生活必须品,半夜三更有老人病了,他连夜送医,就这样,熊长华成了村民的“勤务员”。群众心暖了,信任他,跟着种起了七叶一枝花。道地七叶一枝花种下去了,他一株不卖,最好的种苗留下来,成了村民们的“香饽饽”。“随便一个70多岁的大妈家都种了几百株七叶一枝花”,巫山地下埋了成千上万的“土黄金”。如今七叶一枝花在巫山遍地开花,成为业界的“华重楼之乡”。

一人一群体。“中药材产业回报期较长,要真正留住村民,还必须解决他们的短期收入。”熊长华带头种起了锦绣黄桃和多花黄精等其他经济作物。他注册云顶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领在家农户,田里种着锦绣黄桃,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山上喂着土鸡土鸭,清水池塘养着高山泉水鱼。熊长华还利用经商优势,设计包装,推广市场,打通销路,黄桃供不应求,鸡鸭卖进了大都市,家家户户都参与,田地收益大了,乡亲们活多了,口袋变鼓了,心变宽了,准备出去的留下来了,已经出去的也回来了。同为巫山人的袁仕平返乡多年,创建生态茶园,致力打造“茶花隘”高山云雾茶品牌,鼓励94年出生的大学生儿子返乡创业,他们在茶树上挂上“二维码”,正尝试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溯本追源,探索体验经济,新经济之风吹进了山沟沟。77年的王财良,从2014年开始,跟着熊长华,返乡创业,蹲守巫山,打理产业,任劳任怨、默默付出,为那份乡愁坚守。熊长华们的回归,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乡贤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注入“新血液”,高山云雾茶乘势而上,锦绣黄桃卖入北上广,13味中草药落地结果,荒芜的巫山焕然一新,全村几乎没有一块荒地。

多方一股绳。乡村振兴,需多方发力,社会共助,拧成一股绳。要致富先修路,吃尽闭塞之苦的巫山人决定要打翻身仗。巫山故事,打动了前来邵武走访的中国劲牌集团董事长吴少勋,2017年,在市委统战部和扶贫协会牵线搭桥下,几经考察,劲牌酒业公司捐助300万,用于巫山道路设施建设。镇村干部内引外联,主动跑部门要项目,访乡贤拉赞助,先后得到市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民宗局、扶贫办等400多万资金支持。乡贤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亲朋好友赞助,客户群体支持,募捐100多万元。2017年硬化盖竹到巫山道路9.5公里,打通了巫山人几十年梦寐以求的“通天路”,走出大山的“生命线”,汽车能够上去了,卖货的三五天进去一趟,老百姓生活方便了。2018年,巫山至叶竹隘3.5公里打通,连接上黎泰省际公路,巫山进入了出省“快车道”。“巫山,有劲酒公司帮忙,各部门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振兴更有‘劲’头,发展更有信心。”熊长华说。

巫山启示

启示一:要能人“引领”

乡土能人,致富“样板”,振兴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能人。从20年前“下盖现象”的黄祥麟,到20年后巫山乡贤熊长华;从一个人一支笔一个产业的屏南县龙潭村林正禄,到黑龙江双鸭山市扶贫队长冷菊贞,印证的都是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不忘初心有信念。习总书记告诫我们,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农村创业是艰苦的,更是漫长的,回来了就要坚定信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意志,认准了就一条道路走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要守住乡愁有牵挂。熊长华、黄勇军、张良胜、李维雪们,包括通过巫山样本回归的陈应能、黄龙彪等,因牵挂而返乡创业。他们热爱家乡,情系桑梓,双脚扎地,把产业做起来了,让百姓有了出路。各级各部门要牵好乡贤与家乡的乡愁线,勤联系、多走动,让他们感受到牵挂、期盼、归属感,让更多的熊长华们返乡创业,振兴乡村。要上天入地有本领。不懂经济,会被市场淘汰,不爱农村,会被农民嫌弃。在外的能人,都饱受商海狂风暴雨洗礼,他们披波斩浪,九死一生,懂经济、善管理、办实业、强本领,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他们源自农村,热爱农村,懂得农村,能把新经济融入农村,用新思想引领农民。

启示二:要产业“活水”

产业连接着城市,连接着市场,连接着富裕,连接着希望。总书记说“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产业要“合身”。产业的好坏,关系着脱贫的快慢,关系着振兴的成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各地要因地制宜,深耕不辍,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什么适合就发展什么,和平百香果,鹿口、高峰碧根果,晒口红心猕猴桃等等,都是很有益的尝试。农民能参与。效益是最具诱惑力的广告。农民讲现实,不会轻易冒风险,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选择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入门易的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的自愿性、参与性,让他们能参与、想参与、会参与,技术不愁,销路不怕,心安财来,产业“接地气”,农民是主人,才有发展潜力。贴近新经济。时代变迁,要素集聚,创新有路。从屏南龙潭村到桂林写生基地,再到巫山现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5G时代、大数据,AI、AR技术等新技术日新月异,未来已来,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无中生有”,拥抱新经济,找准切入点,以商招商,以诚招商,让新经济贴近乡村、服务新农村。巫山的“二维码”,就是新经济的有益尝试。

启示三:要社会“共助”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农业是特殊行业,要想走的远,必须汇聚共识,必须多方发力。建强“桥头堡”。办好农村事,关键在党,要发挥党领导的主导性作用,筑牢战斗“堡垒”,总揽全局、定向把舵,按照“优先、示范、转型、提升”八字方针,“制定一个合身管用的规划、培育一个增收致富的产业、打造一个整洁优美的村庄、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班子”五个一要求,做好顶层设计、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带领农民,动员各界,为振兴贡献力量。要善用各级政策,调动各方力量,涉农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用好“科技特派员”,提供科技支撑。巧念“人才经”。没有人才,就没有支撑。要围绕产业需要,加大引才借智的力度,集聚各类人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尤其关注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人才,培育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土专家”、“田秀才”,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在外的优秀企业家、知识分子等新乡贤力量凝聚起来,以乡愁为纽带,筑巢引凤,反哺家乡。打通“任督二脉”。人心齐,泰山移。振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注重要素平衡、资本投入,以强补弱,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推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努力探索“生态银行”实现价值转换的新路径。

启示四:要力树“高颜值”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乡村就要有乡村的惬意,离开了绿色,就失去了本色。宜居是关键,颜值是“面子”,厚度是底色。人居环境整治做好了,乡村振兴就完成了一半。要整好环境。要继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堵疏结合,靶向施策,持之以恒。要下重手,加快推进垃圾乱倒、污水横流、厕所脏臭、乱搭乱建等农村顽疾治理,整清楚沿街、沿路、沿河,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特别要消除“三边两头”保洁盲区,短期要见效、长期要治本,坚决按照时间节点,快速有力推进。要养好习惯。习惯成自然。农村环境,不能光靠政府,农民才是主体。基层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要让群众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从政府要治,转化为村民的自觉主动。要完善村规民约,增加文明行为规范、环境卫生保洁等自我管理的内容,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将新时代文明新风植入脑中,融入血中,让群众自发参与,自我约束,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要传承文脉。巫山古隘道、红军战壕、矿井都是巫山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山乡桂林打造了写生基地、影视文化基地,正在朝“诗画桂林”的振兴道路上前行。邵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诸多底蕴深厚的乡村,要深入推进“书香邵武”进乡村,唤醒文化,挖掘底蕴,传承文明,讲好故事,充实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故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要保护传承好“沿山春社节”“洪墩抢酒节”“和平浴佛节”等乡村习俗,让民俗成为收获满满的民享。 (何光松)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