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邵武为什么有少数民族?

2019-05-30 15:40:59 来源:   责任编辑:   

□傅唤民


清代及其以前,邵武住民以汉族为主,也有一些少数民族。邵武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与畬族。

邵武有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

南宋末,元军攻陷临安,随即一路追击南宋度宗次子与枢密院使、金吾将军等直到邵武。景炎元年(1276年)右丞相文天祥遣兵收复邵武,不久遭元将阿刺罕派兵攻克。第二年张世杰再次收复邵武,但又被元将也的迷失攻陷。宋元军队在邵武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拉锯战。元朝定鼎后,鉴于邵武特殊的战略地位,置邵武路,设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千户等职,派遣大批军队在此驻守。元军将卒多为色目人,其中不乏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的到来,伊斯兰教信仰也随之进入了这座边远山城。为了方便他们的宗教生活习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统帅伯颜便遣使在此建了一座清真寺。

明朝朱氏一统江山后,立即从山西大同府调遣大军至此镇守。洪武二年(1369年)新任邵武府兵马指挥使、穆斯林的杨资兴,带领着部卒、家眷从大同府柳御沟迢迢数干里迁居邵武。回族的《邵武杨氏宗谱》载:“自明洪武二年赍兴公受福建邵武府指挥使焉”。这批移民中除了杨姓之外还有马、沙、燕、范、苏米、郝、王、兰、郑、麻、李等16姓回族,大多定居于邵武迎春坊附近。元朝边帅、山西大同南乡鲁沟的米开庵,于洪武七年(1374年)归附明朝,次年即调任邵武卫,回族《米氏族谱》载:“开庵公,讳锁住,任邵武卫”。其家族也在此落籍。之后,又陆续从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迁来部分回民,高峰时期达1500多户,5000余人,于是邵武民间就有了“回回半边城”的说法。

明清之际,又有几支回军来邵武定居。《范氏族谱》载:“始祖于明末(崇祯年间)因任官(武职)邵武,乃定居邵武。”范姓回族任职邵武时,正值李闯、张献忠等农民“叛乱”,道路阻隔,范氏晚年辞官后无法返回山西太原原籍,便在邵武落户定居。《沙氏族谱》载:“始祖国顺公,康照十九年(1680)携眷来邵任官”。山西大同狮子巷的沙国顺,后也落籍邵武。此外,从山西大同迁居邵武的回族还有马、苏等姓。这些先后来邵的回族中,杨、沙、范、马、苏这几大家族因人口众多,被当地百姓称为“邵武回回五大姓”。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两次攻打邵武。城区米姓、马姓2个家族,为避战乱躲进毗邻江西的偏远深山,战乱平定后马姓回到城区,米姓则留在大山里定居下来。这支米姓回民,聚居在今肖家坊镇琢石村甘家自然村,除了因工作等原因住居他方外这里尚有20多户100余人。

邵武各姓氏回族,基本上是元明清几朝先后不同时期来自山西大同一带,唯有肖家坊镇黄家际村范家坑一支范姓回民是个例外。这支范姓回民,据说是范仲淹的后裔,明代时从云南迁徙至此,其聚居的村庄即名“范家坑”。至于是何原因从那么遥远的云南徒居邵武黄家际这么一个偏僻山村,因原保存的族谱已佚,现已无从知晓,也没人能说得出个子丑寅卯。该村范姓回民历史上陆续有部分人外迁,如今这村只有16户66人。

从山西大同一带来的邵武回民,多是军队将卒的后代,历代习武,骁勇善战,从军的非常普遍。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统一台湾、参与战事的官兵中均有不少邵武的回民。乾隆以后,仍有许多邵武回族的将官被派驻合湾。入台的邵武回民,大多都在台湾定居,繁衍发展。

在邵武的少数民族中,畬族人口数量较多,但分布较散,邵南片、邵东片、邵中片都有。聚居不同村落的畬族,支派各异,祖籍地各不相同,迁入邵武的时间也先后不一。但不论何时迁来的何支畬族,至今都还保留了“三月三吃鸟乌饭”的畬家传统节俗,其他的农历传统节日,也普遍地比汉族提前一天过节。

邵武有4个畬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桂林乡盖竹村,拿口镇池下村,水北镇二都村,城郊镇隔应村。除了这4个少数民族村外,还有一些村庄散居着一些数量不多的畲族。邵武的畲族,主要是蓝(兰)、雷、钟三姓,水北镇二都村的畬族,原有雷、蓝、钟、盘、鼓五姓,盘、鼓很早就外迁,具体外迁于何时、迁往何处已无人知晓。

清代,也有满族定居邵武,现已知的是和平镇罗前村一支钮姓满族宗支,人口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到邵武工作的少数民族姓氏不少,但未形成宗支,更没有聚居地大多也没有族谱。

(作者系退休干部)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