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长江防线,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没,全国各地相继解放,这一大好形势也给邵武人民带来了一片光明。 1949年5月,解放军先后解放了闽北的建瓯、建阳后,邵武的国民党政府官员更是闻风丧胆,弃城而逃。11日,邵武伪县长刘口一携家眷逃往福州。地方绅士、伪县参议长姚慈良便另指派余九皋为代理县长。之后,又与和平曾任过黎川县伪县长的李屏山勾结,于16日在白沙会晤,举行了所谓“白沙会议”。17日,李屏山的儿子李坚打着所谓“中国人民革命军赣粤闽边区纵队第四支队”旗号,率千余乌合之众进犯邵武城。当即收缴了一些机关单位的枪支弹药,烧毁了田粮档案(因李坚曾是香风乡田粮办事处主任,所收粮谷贪污殆尽,无法交待进而毁灭罪证),抢劫了第十六临时教养院、圣教医院和部分商行的军需品、医疗用品及商品,使县城遭受了一次黎明前的浩劫。1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赣粤闽边区纵队”司令兼“第一支队”司令武全夫率部由光泽到邵武,因李坚在没得到命令便擅自进城,胡作非为,撤去李坚的第四支队司令之职,并责令其返回和平老巢。 武全夫系江西黎川人,1948年由武惕予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次年,经中共地下党员聂轰策反,组织反蒋武装,发动黎川的三个中队、光泽的一个中队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革命军赣粤间边区纵队”,武全夫任司令。3月,武全夫曾与彭觉治到邵武南区活动,于是李坚便以此番号,拉起了第四支队。武全夫起义后,由聂轰带李健(原南昌城工部负责人)密信一封与闽赣省委接上头,使该纵队接受了省委的领导。武全夫到光泽、邵武一带活动,正是受命于省委的。尤其当时边区空虚,常有伪军流窜,加上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尚未到达,于是武全夫又受中共建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今陈贵芳之命,前往邵武执行三项任务:一配合邵武当地部队平息大刀会暴动;二征借粮3万斤;三动员民工300人送运粮食支前。故率部近300余人于解放大军到来之前夜来到了邵武。此后在民主县政府的领导下受命前往和平劝降李屏山;在沿山与大刀会打了一仗,伤亡10余人;后又参与了剿匪,保卫邵武。 1949年5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三团参谋长刘仲廉率一营(仅两个连)战士,汇同建阳游击队近300人,清晨由建阳出发,晚上到达邵武分站。19日近午,兵分三路,分别从东门浮桥、北门渡口与东关三公桥向县城进发,武全夫率所部和地方知名人士前往迎接。邵武终于在一片鞭炮声和欢呼声中迎来了解放。邵武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2日,任国信在建瓯受中共闽浙赣省委、省军管会之命,与杨兰珍、陈芳宾、郭苏州、余三江等率游击武装70余人来到邵武。为加强县城防务,维护社会治安,打击敌特、土匪的搔扰破坏,经与部队研究,并奉第一军分区命令,即时成立了邵武县城防司令部,由参谋长刘仲廉任司令,任国信为副司令,司令部设在原协和大学。25日,在胜利戏院旧址(现邵武中央苏区纪念馆对面昭武广场)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欢庆邵武解放,宣告邵武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并同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邵武县大队,任国信为县长兼大队长,杨兰珍任政府秘书,陈芳宾为公安局长,郭苏州为县大队副大队长。锣鼓喧天、欢呼阵阵,与会群众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民主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采取措施处理伪政权所属机构的财产交接、伪政府的人员去留、打击零星民间武装、整饬社会风气。至此,邵武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中共邵武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