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苏区精神”解读

2019-02-28 10:15:27 来源:   责任编辑:   


[编者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了地跨赣闽粤三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邵武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苏区精神在邵武源远传承,现将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整理收集的苏区精神解读材料予以刊登,以供读者学习领会。

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时期创造和培育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央苏区乃至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客观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和党中央对中央苏区一直念念不忘,把继承和发扬苏区时期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1951年8月,毛泽东派出以谢觉哉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来到原中央苏区,送来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深刻地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而“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二十八个字掷地有声,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苏区军民身上生动、具体的体现。

坚定信念。突出体现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朱德、陈毅等率起义军余部转移到赣南,在安远县天心圩整队时,朱德对大家说:“今后这支队伍由我和陈毅领导,愿继续革命的跟我走。如你们不愿继续奋斗的,可以走出,只有十支八支枪,我还是要革命的。”正是朱德、陈毅等坚定的革命信念,鼓舞了起义军官兵的革命信心,保存了南昌起义军革命火种。毛泽东于1930年1月在中央苏区就针对中央1929年“二月来信”和党内悲观思潮,给林彪写了一封近800字的党内通信,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提出了红军初创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构想,而且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毛泽东指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不远了。”1年零10个月后,具有“燎原”意味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就在南方小城瑞金呱呱坠地了。毛泽东的远见和判断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不仅坚定了中央苏区时期全党同志和全军将士的信念,而且无时无刻不引领着共产党人面对生死,亦矢志不渝,匍匐向前。1936年9月,闽北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营营长李福汉受闽赣省委指派与邵武特区委妇女部长兼青年部长徐莲娇前往官溪村(邵武的洒溪桥)一带扩充红军队伍。由于形势突变,李福汉与徐莲娇等二十余人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枪口,李福汉昂首挺胸,带领同志们高呼:“打倒蒋介石卖国贼”、“中国劳苦大众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朱毛红军万岁”等口号。敌人限他们在五分钟内讲出官溪村的地下党员,以及黄道、黄立贵和其部队的所在地,他们视死如归,敌人依旧毫无收获,李福汉等五位同志于邵武东门浮桥边英勇牺牲。

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

求真务实。突出表现在“反对本本主义”。求真务实的本质是思想路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概念和基本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提出的。早在1929年6月24日红四军党的七大前夕,毛泽东针对党和红军初创时期出现的重大原则问题争论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就明确提出:“近日的问题(军委问题,但原则问题)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这是毛泽东在中共历史上首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更加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并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苏区时期提出的“思想路线”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形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践行这一思想路线,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调查,发表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注重调查研究的一代新风。求真务实在邵武苏区亦有重要体现,1934年3月,邵武县苏维埃政府根据邵武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后,发布第29号训令,要求各区建立犁牛合作社和农具生产合作社,在试点后,三个月内方可推广到全县。

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

一心为民。突出体现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着追求。这一理念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已很明确。在“二苏大会”总结中央苏区经验时,毛泽东就郑重提出:要深刻地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土地问题,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毛泽东强调指出:“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广大苏区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牢记党的这一执政宗旨,努力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开展土地革命,关心群众生活,受到全国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苏区人民发自内心称赞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毛泽东自己身体力行,为房东“开天窗”照明,为沙洲坝人民掘井引水。苏区干部效法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做法,实行礼拜六义务劳动帮助红军家属制度。1932年10月中央红军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部解放邵武,以其严明的组织纪律,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赢得了邵武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驻城官兵千余人,吃的、烧的、用的全部都是自己采买,从未拿过群众的东西,帮助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扫卫生,救济孤寡老人。在中央红军二十二军攻占邵武后,邵武各区、乡迅速酝酿组建苏维埃政权,发展游击队组织,邵武特区委书记谢细崽奉命率领二十余人,前往建阳县麻沙镇的江坊村开辟工作,当时他与同志们在宣讲革命道理和我党政策的同时,积极帮助人民群众开展生产活动,把一心为民落到实处。 

“一心为民”是苏区精神的宗旨要求。

清正廉洁。突出体现在“自带干粮去办公”。在全国广大苏区,党和苏维埃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勤于政务,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铸就了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就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为了使苏区干部廉政清明、克己奉公,苏维埃中央政府规定,每个革命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如果发现了贪污腐化消极怠工以及官僚主义的分子,苏维埃则立即惩办他们绝不姑息。为此,苏维埃中央政府制定了许多法规法纪,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败分子一经发现,立即予以严厉惩处。1932年5月9日,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复审判决,将犯有私吞公款、强奸妇女、滥杀无辜、公报私仇等罪行的瑞金县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谢步陞(同“升”)处以死刑,打响了中央苏区反腐惩贪的第一枪。1932年底,时任邵武二都区委书记的邱木长生忘乎所以,贪污腐化,党组织为严肃党纪、教育他人,将这位刚踏上革命征途的领导人枪决。1933年12月15日,毛泽东代表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反贪法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规定“贪污公款在五百元以上者,处以死刑。时任中央政府总务厅基建工程处处长左祥云,以及瑞金县苏维埃政府会计科科长唐仁达、胜利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铁青、于都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部长刘仕祥、瑞金县委组织部长陈景魁等8名贪污腐败分子,都被苏维埃法庭判处死刑,一时轰动苏区,大快人心。”1934年4月至9月,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部进行普遍审计后宣布:“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清正廉洁是苏区精神的本质特征。

艰苦奋斗。突出表现在“创业艰难百战多”。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苏区时期,处于战争年代,加上国民党经济封锁,物质生活极为艰苦。苏区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与共,患难相依。“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经常以红薯、青菜充饥,节约粮食支援前线;布匹匮乏,衣着紧张,寒冬腊月,很多人身穿单衣;没有盐吃,只好发动群众收集老墙土、地脚泥,弄到锅头里熬硝盐,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长时间吃不到肉食品,菜碗里看不到油花。为了节约粮食和经费支援前线,苏区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开展轰轰烈烈的节约运动。仅1934年5月至9月,中央各部、委机关就节约经费130万元以上。但是,艰苦难不倒共产党人,难不倒苏区军民。苏区的工农业生产、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无不是在条件极差、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面对如此菲薄的物质生活和艰苦的斗争,全体党员、干部,全体人民群众,没有怨言,没有灰心,而是时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苏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更是苏区军民艰苦奋斗的绝唱。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虽然中央苏区丧失,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精神激励着邵武苏区的军民,顶住国民党的重兵压力,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开拓了广大的游击根据地,而留在邵武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条件艰苦异常,缺吃少穿,住山洞,“地当床、天做被”。如此坚持三年,终于苦尽甘来,走出山林,奔赴抗日前线。

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基本要求。

争创一流。突出体现在创造“第一等的工作”。在苏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扩红运动、推销公债、拥军优属、粮食动员等各项工作中,广大苏区干部努力拼搏、开拓创新、模范带头,争创一流。邵武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红军的有力支持下,也努力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邵武苏区在政权建设方面狠下苦功,在邵武县苏维埃政府发展鼎盛时期,辖有竹鸡垅、二都、三都、桥下、高阳、永际、桥头、金坑、上岚、宝积、水北、铁罗、沿山、城郊、大埠岗、拿口等16个区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广泛的土地革命运动,邵光县革命委员会、邵武县苏维埃政府和区、乡苏维埃政府都设立土地部,专门发动和领导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为中央苏区提供大量的粮、款、物,仅粮食就达120多万斤,也为中央红军反“围剿”提供粮食等后勤保障。1934年2月,邵武县委、县苏在高岭、斜坑等地进行土地改革试点,执行“干部、红军分好田”,扩红扩军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红军与党的干部积极宣讲、身体力行,为人民办实事,使得许多青年,其中还有高秋仂等女青年受到感召,主动报名参加红军,上前线投身反“围剿”斗争。赤卫军、少年先锋队等组织也在这种热烈向上的氛围中相继成立,为前沿阵地红军挖战壕、筑炮楼、储山水、设枪眼、屯粮草等。

争创一流是苏区精神的显著特点。

无私奉献。突出体现在“一切为了苏维埃”。在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广大军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为了苏维埃,广大人民群众倾其所有,参军支前,积极支援红军作战。1935年3月2日,时任邵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朱祥辉、其妻邹雪清与小女3人被捕。敌人将其一家押解至建阳监狱,为从朱祥辉身上得到“重要线索”,以达到消灭红军游击队的目的,多次提审,施酷刑,并威吓他“不招便杀全家”,但朱祥辉不折腰不低头,坚定地答道:“杀全家,也不告诉你们”,并痛斥敌道:“你们能杀我全家,却杀不完共产党”。敌人从朱身上得不到什么,就惨无人道地将其裹上棉絮,浇上煤油焚烧致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邵武有3000多名青壮年志愿参加红军,许多同志参加红军后牺牲在长征路上,有确切姓名可查的就有1000多名,难以查证的无名英雄不计其数。

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对苏区精神丰富内涵的上述28字概括,非常全面,精当。苏区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又是具有原创意义的当代民族精神。它不仅是中央苏区的革命精神,而且是一个全国性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具有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是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苏区精神是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正如习近平所深刻指出的:“这一精神既蕴含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当前,继承和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新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不断赋予苏区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为实现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苏区斗争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伟大的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邵武市委党史研究室整理)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