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古镇传奇

2019-02-13 10:15:01 来源:   责任编辑:   

□马星辉

戊戌年腊月,淫雨十数日,难得天朗逢晴,冬日暖阳,随当地作家走进邵南,再一次探访和平古镇。

年复一年、岁月流逝,冬去春来、山川依旧;古镇悠悠存世、淡定从容;守静心清、沉淀浮躁,修炼成了一种“众芳摇落独暄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格调。岁月的包浆在飞檐流阁、一景一物、一砖一瓦中沉淀出了厚重无瑕的光亮。它如同一部百读不倦的传世之作,行间字里流淌出唐诗宋词的精美韵律,千百年的传奇故事在这里跌宕起伏、演绎不衰。每次来到此,总是余兴未尽难别舍,坐到黄昏人悄悄。

古镇起盛唐、历宋元、至明清,虽只是泱泱中华一小镇,但区区之中有传奇。灵境之中藏龙卧虎,传奇人物层出不穷,一个个如雷贯耳,均为青史留名,非同小可的大腕级人物,着实让世人高山仰止、折服不已。

君可见,那唐朝大才女上官婉儿的后族,在此衍生避世,于两宋之际盛极一时,号称“天下世家”。宋末之时,元军曾三次派人到官坊村劝上官族人降元,延请到朝为官,被严辞拒绝。元军将领被呵斥的灰头土脸、恼羞成怒,竟大开杀戒,血洗官坊村,对上官家族进行灭绝性屠杀。临走时,元军将领尚不解心头之恨,于高头大马上挥刀狂飙,朝上官家的风水“神道碑”猛砍数剑,剑断碑伤、电闪雷鸣。至今,那黑砚石上的剑痕,历历在目。上官家族的风水虽被破坏,但他们的铮铮铁骨、民族之魂永存于山水之中;

南宋名相李纲,少时曾在这里就学,和平书院留下他朗朗读书声。他一生仕途乃国家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之时,耿直敢言、刚正不阿的他,曾先后六次被朝廷降职贬斥,从京城被贬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最后到荒凉之地海南岛。然,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心其志,他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实现自己“一身进退关社稷”的铮铮诺言;

被世人啧啧称道,传为佳话的还有官至后唐工部侍郎的黄峭公,时八十大寿,遣十八个儿子奔四方、走天涯,临行赠别各子一匹马、一袋金、一首诗: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老爷子的《遣子诗》豪情满怀,壮志凌霄,让乡邻们肃然起敬,佩服有加。儿辈们则信心十足,分头策马走四方。后来,他们果然不负老父亲的重望,在异地发愤图强,兴旺发达,卓有成就,成为一支旺族。如今黄峭后裔已遍布世界各大洲,达4000多万人之众;

更值得一笔的是,大名鼎鼎的太极宗师张三丰亦出生在和平古镇的坎下村。那是隋朝末年,张三丰祖先九龄公,时为广东曲江知县,群寇崛起,曲江失守,携家眷十三口,家将四名、家兵数十名,盟结为骨肉兄弟,向东南方逃去。行至闽北五台山(今邵武道峰山)躲避乱世。后干戈平定,迁居山下坎下村居住。

南宋初时,精通占卜的张裕贤(张三丰祖父)认为天下王气将从北起,举家离乡,迁往辽阳。但到老却郁郁不得志,客死于他乡。其第三个儿子张绍定(张三丰父亲)见在异乡难以出人头地,且经受不了北方的冰天雪地,故,在南宋末又回到了闽北邵武和平老家。

张三丰可谓是天降其才,使命在肩,济困扶危、救民于世。他遇仙人吕洞宾授剑、得武当山田蓑衣传艺。从此一刀一尺走天涯,替天行道,反元兴汉,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明朝天顺三年(1549),英宗皇帝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以“真武神仙”的神位,被当时邵武府所辖的光泽、泰宁、建宁顺昌等县所祀奉,后扩大到整个闽北以及江西的黎川、资溪、铅山等地。

不仅如此,还有朱熹、杨时等一大批文化大师在和平古镇开馆讲学、吟诗咏月、饮酒高歌、留连忘返,文化名人的传奇故事始终在绵绵演绎。

漫步在古镇散发着岁月油彩的古街上,我不由思忖,古时天下之大,除中原之外皆被视为匪夷之地,和平镇地处闽北大山,一个偏僻的弹丸之地,怎会有如此多的历史名人群出一地,众星荟萃于一隅?以至于明代铁血名将袁崇焕任邵武任知县时,亦敬佩有加、感慨万千,特意在和平古镇修建七层宝塔,并亲题“聚奎塔”三个大字。

毫无疑问,古镇有着人知又不为人知的神奇文化密码。

窃以为:首先是地灵人杰,才俊辈出定然是与当地的风水灵气有关。和平古镇地势开阔,起伏有至,风水奇佳,天、地、水相互感通灵异,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经纬。但凡到过古镇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纵横驰骋,感受到星罗棋布的城堡、谯楼、分县衙门等建筑所散发出的灵气,以及“聚奎塔”、“和平书院”、“祠堂义仓”、包括众多的“大夫第”、“司马第”、“郎官第”、“恩光宅”、“贡元宅”等三百余幢鳞次栉比的明清民居。它们体现了中国古建筑风水的玄妙;天地自然、天人合一的精华。

和平古镇的街巷亦是有讲究,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古街,两侧布满近百条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或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或全部铺河卵石;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若从高远处视之,状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如此的倚天地势、神奇的布局、灵性的建筑,怎么说也是奥妙无限、出将入相的通灵宝地。

他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成就了和平古镇众多传奇人物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那就是尊师重教的教育氛围、乐学之风。学而优则仕,成为报国之道。根据记载,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镇共出了137名进士。

说到古镇的教育风盛,和平书院当是首功。书院位于古镇深巷之中,院门青砖而筑,匠心独运,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寓意学而优则仕,要做官就做有品级的官之意,砥砺学子勤勉学习。有意思的是,书院大厅有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阶段,从第七级开始则为仕途之路,从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

和平书院为黄峭归隐故里时所创办,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之后,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

除却上面所提到的李纲、张三丰等一世伟人之外,还有南宋宰相黄潜善、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龙阁待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一大批英才人杰,都是从和平古镇走出的莘莘学子,盖因他们受到了博学的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所以,才能成为各领风骚的传奇人物。

时至今日,面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乡村凋敝,人气涣散的现实,乡村的魅力日益削弱,我们确有些无可奈何。然而,和平古镇无须多忧,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众多的传奇故事,让人兴趣不减、探究无限。纵然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和平古镇的传奇在继续,他日此地必将大盛!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文化教育促进会副会长,邵武作协顾问)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