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闽北邵武的熙春山上,有一栋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建筑精华,古朴文雅,积淀着浓厚的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醒翁亭”。 据《邵武府志》《邵武县志》等史料记载,明代弘治年间,延平太守夏英(字育才),调任邵武知府。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初夏的一个府休日,夏英与同知陆勉(字懋昭) 和杨元用、朱奎文等一行,兴高采烈地步出铁城西门,走过一座石桥,经过一片坡地,便来到了熙春山腰的“熙春昭阳”,大家观看了周围的风景,便迈步登上了熙春山前峰的 “六嘘高啸”,众人在六嘘亭台俯瞰樵川山城,只见公宇云连,民居鳞次,绿树遍地,全城美景尽收眼底。 众人乘兴步入后山间的曲折小道,沿途古树成荫,花红草绿,馨香朴鼻。经过了一道壮丽的山梁,夏英等人便登上了熙春山上南、北、西部的雄伟主峰。 夏英等人站立高耸的雄峰之巅,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格外清新,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众人放眼眺望,喜见雄峰北面的富屯溪中,木船扬帆,竹排来往,溪河两畔风景如画;西南面群山连绵,瑞气飘荡,奇光闪烁,下面分布着秀丽的村庄和翠绿的田野;东面的山间莺歌燕舞,蝴蝶欢飞,绚丽多彩。正当夏英在灿烂的阳光里赞叹雄峰景色秀美,风光旖旎之时,忽听站在不远处的白发老汉说:“这里风景虽好,却没有一个歇脚的地方。”夏英听了,也有同感,便上前问老汉姓名,老汉告知姓江名东。夏英道:“老人家,你说的有理。”然后对陆勉和元用等人说,“此峰是攀登熙春山的最远之地,百姓游山观景,尤其是老人到此,确实需要一个歇息的场所。我们以后在此建一栋亭楼如何?”大家听了都说很好。 夏英回府后的第三日,在研究城乡建设的府务会上,提出了在熙春山的雄峰,建一座亭楼之事,参会人员全部赞同。同时决定由同知陆勉负责,采取以府库拨银为主,府员募捐为辅的办法,尽快投入施工。由于知府夏英的高度重视,陆勉安排的施工人员又抓得紧,仅三个多月时间,一座造型优美,结构非凡,彩色华丽的两层大亭,便耸立在熙春山的雄峰之颠。 时至秋分这天,巧遇府休之日,夏英和府内部分人员,以及邵武知县冯晃等人,携酒登临熙春雄峰庆贺亭楼落成。大家上了亭楼不久,忽见江老汉带着一群手提竹篮,内装大酒壶的青壮年,从东面山梁上走来。夏英等人便走下亭楼问其来因。江东说是昨日得知官府人员,今天上山庆祝新亭落成。为了感谢官府为民建亭,特来献酒祝贺。夏英说:“我们自己带了酒来,不需喝你们的酒。”说着叫朱奎文将带来的酒拿上前来。江东说:“你们这是白烧酒,我们带来的是自己用山泉水酿出来的纯米酒。”接着叫他的儿子江涛把带来的大酒杯,一一摆放在新亭前面的石板桌上,并斟满酒。又叫几个乡亲,将酒杯送到夏英和府、县人员手里。然后自己端起一杯道:“各位长官平易近人,为了感谢你们关心百姓,建亭造福,我代表山下民众先敬各位一杯。”说完举杯一饮而尽。夏英等府、县人员见盛情难却,只好先后把杯中酒干了。 为了感谢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夏英吩咐杨元用把带来的一竹篮的小酒杯,也摆上石板桌,斟满酒端到江东等村居民手中。然后对冯晃说:你是邵武知县,与我同敬乡亲们一杯。于是冯晃与夏英同时举杯,敬过江东父子等十余人。接着大家互相敬酒,新亭内外相当热闹。夏英又喝了两杯敬酒后,便以开水代酒。这时酒量大的村民孙魁与府司狱蔡正连干了三杯之后,孙魁向县主簿顾忠敬酒,顾忠说刚才已喝了两杯,不能多喝了,于是只喝了半杯。夏英见了称赞顾忠能控制自己,量力而行。孙魁接着又要敬陆勉。陆勉推托酒量有限,不能再喝。夏英见双方人员都喝得差不多了,便叫大家安静下来,放声说道:“今天我们庆祝新亭建成,与民同乐。喝酒助兴,人知常情。我不废酒,宜不提倡过量饮酒,以免误事。我酒量有限,以水代酒。陆同知酒量也不太好,但他能文善诗,请他以诗代酒如何?”众人一听啪手欢迎。陆勉推辞不过,思索片刻说道:“知府要我以诗代酒。我诗欠佳,望莫见笑。说完张口诵道:“峰顶建亭台,艳阳送福来,秋分同庆贺,大众笑颜开。”接着建议道:夏知府更善诗词,大家请他也来一首。在大众的热烈掌声中。夏英思忖了一会,放声诵道:“与民同庆新亭乐,宾客盛情敬酒多。放任贪杯常误事,保持清醒谱新歌。” “好,好,诗意朴实妙也!”陆勉连声喝彩。此时有客道:“公之集客斯亭,不废酒,亦不流饮,未尝见公醉,盍此亭以‘醒翁名亭’,可乎?”予笑道:“六一 (宋滁州太守欧阳修)不在酒而以醉名,借山水而醉也。今公不废酒而以醒名,毋亦寄山水而醒耶。”众人听了异口同声地认为:此新亭用“醒翁亭”命名很好。 夏英回府之后,安排有名望的能人巧匠,书写、制作了 “醒翁亭”的精品牌匾,长期固定在熙春山的雄峰之巅,这栋座西朝东的大亭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