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头条新闻> > 正文

杨龙平:用“疯狂”的行动诠释农民工的优秀

2018-10-19 10:39:38 来源:   责任编辑:   

杨龙平在车床上研发新产品

本网讯 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人生同样可以“疯狂”。

十多年来,一位进入邵武民企的外省农民工,其表现几乎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从来没有请小事小假休息,哪怕生了病也会稍好便上班到岗,全身心投入;一进入企业便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加班加点,主动将别人的活当作自己的活,揽过来做,并一直做完做好;当发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出现“卡壳”和问题时,便琢磨开来,便想办法对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革新”和改造,直至解决好才罢休;公司有了难完成的新产品订单和重大任务,总会先想到他,他也总会不怕困难,挑起担子,冲锋在前,不断超越自我,很好地履职尽责,带着一批能工巧匠出色地完成了包括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这一中国当今最具精典的室内实木装修艰巨的任务。

他,就是福建杜氏木业集团高管,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的杨龙平。

当工人,没有休息,只有加班加点

“刚到厂里上班,安排我调机器设备,好几天没活干,看到包装车间返修的东西多,我便主动去帮忙,帮了几天发现问题出在组装时没能把好质量关,于是又到组装车间去帮忙。起先,他们看到我手脚快,修得好,都特别喜欢我帮忙修问题产品,还有人看到我去便叫起来‘救命的人来了’……”

杨龙平刚进杜氏企业,那时从生产流程到用工的管理,都相对“粗放”。作为刚进厂的师傅,杨龙平并没有被当作宝来用,也没有较多的活可干。但是,杨龙平闲不住,“疯”了一般主动揽活干。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梅硐镇黄金村村民杨龙平,只上过初中,因受做木匠的父亲影响,从小就爱做玩具,对这一行有悟性,15岁跟随父亲学做木工。入行后,他肯钻研,善琢磨,勤练习,没几年就练就了木工行当的“十八般技艺”。改革开放初期,他在本县乡镇企业当过工人,后来到本省其他地方和云南、浙江、湖南等地打过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来到福建打工,先后到过明溪、将乐、顺昌等地当过木工师傅。因顺昌一台资木制品企业将设备全部出售给邵武市锦祥木业有限公司(杜氏集团的前身),在台商林总的引荐下于2003年2月来到了邵武。

此时,杨龙平年近40岁。进入锦祥公司后,他发现这是一个富有朝气、活力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认定了这个企业可以长期“依靠”。一进企业,他的表现就不同一般:主动性极强,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不计得失,不计报酬。那时,锦祥公司的生产厂房正在建设,生产车间是租用来的,条件相对简陋,又遇上天气从雨季到炎热,原本可以轻松的他,却因为主动揽活,而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只要活没干完,只要还有人在现场,他就在现场,哪怕他的任务完成了,他还等着看看还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有一次晚上快九点钟,在装车时,他发现园艺的一个集装箱的几百个屋面中两片屋面相差一公分。他与另外两人进行处理到下半夜才完工,但并没有回家,而是等到包装完再装车,直到天亮,他才与所有参与加班的员工一起返回。

杨龙平这段时间的表现,得到他自己的认可,也得到他当时的同事认可,更得到时任厂长、现任杜氏集团副总徐湘乡的称道。

自从他进入企业,哪怕客户再急的海运货物,锦祥公司都没出现过误期问题,也没有出现过因为质量退货和赔钱的问题。

看似“付出”,实则“收获”,主动揽活,主动加班,让他很快成长起来。从备料到机加、砂光、油漆、组装、包装等所有宠物、园艺产品生产加工的工序,他仅用了5个月时间便全部熟悉,并被当成“最管用的师傅”,成为特别专业、特别能干、特别需要和重要的“通才”。

5个月后,设在故县的锦祥公司新厂建成投产,他便由一位新工人,华丽转身变成了“技术厂长”。

搞发明,没有难题,只会想尽办法

杜氏公司组建的专门研发团队,研发了数月却被多数参研者认为“无解”。但杨龙平仍不死心,仍利用早中晚时间“疯狂”琢磨研究,最终攻克难题,获得成功。

这就是杨龙平,一位平凡岗位上创造出极不平凡的业绩,充分彰显出中国人追求不止、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烧膜,刷胶,火烧,粘板,打码钉,火烤,滚平……将油毛毡粘在宠物和园艺顶上,需要七道工序8名工人,所有工程序完成要花费半个小时,8名工人累死累活一天下来只能完成500多张,远远不能适应订单生产需求。

将油毛毡粘在宠物和园艺顶上,耗人,耗料,耗时,还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是杜氏企业的一个瓶颈,建厂以来一直想改进工艺,技术人员多次研发,都是无功而返。随着宠物产品订单的大量涌入,传统的手工贴油毛毡工艺更让工人们苦不堪言,更难满足生产的需求。2009年初的一天,在一次脚踩沥青后,“悟”出:是否可以朝着“用好火候直接粘贴”的思路改革传承工艺。他的想法得到企业决策层的认可,由7名企业精英组成的研发研发团队很快组建起来了。研发团队兴奋地展开研发,尝试了滚桶烧红加热、水箱控温、钨丝灯加热等各种材料,各种办法,却怎么都无法解决粘得好粘的牢,特别是能够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研发团队的人都心灰意冷,认为无法取得成果,在得到公司许可的情况下“散伙”了。

“我不相信会解决不了这个火候问题!”杨发平不甘心失败,仍利用早中晚有空的时间,到堆了一堆又一堆的研发屋子琢磨,起先还叫上同在企业也是技术骨干的小舅子;后来小舅子也不愿意跟着“折腾”,他就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想,慢慢地调,一个人就这样捣鼓了快两个月时间,利用液化气管配合空气管加热控温粘贴油毛毡的革新工艺成功。

“太感谢杨师傅了!”运用杨发平的粘贴油毛毡革新工艺,工人们只要一次一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粘贴工艺,且质量更可靠,工人们一直以来的烦恼没了,活变得轻松、高效了。改变后的贴毛毡工艺,只需要3个人就能完成,一天可以完成1000多片。这一革新发明,一年就为企业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上百万元,且解决了客户对宠物和园艺产品大量需求的瓶颈。

杨发平是一个爱思考,爱钻研,爱革新,爱发明的“师傅”。

2017年,园艺产品订单量骤然加大,公司面板加工工艺产能低下,已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为解决生产瓶颈,杨龙平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试验,除了吃饭、睡觉,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厂里,有时为了攻克技术难关甚至带病工作,就这样一台全新的一次能生产8片面板的四面刨新设备图样在他手中出炉了。公司与邵武振达机械设备公司合作,设备很快投放生产。

十多年来,杨龙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几乎每年都有好几项小改革小创新,他个人单独完成的技术革新项目就达到30多项,当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突破千万元。他的发明因其重,因其急迫,因其实用,在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提高了产品质量,推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前发展。

办大事,没有困难,只会冲锋在前

“没问题,可以上!”一个农民工,只读过初中,要进北京,要到清华园里完成从来没有完成过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难,但也要“疯狂”一次。在接到公司老总杜锦祥交给的承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室内整体装修工程业务后,杨龙平没有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苏世民学院,系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定下的建设项目。项目依托清华大学,广纳世界青年才俊,以书院的形式将知识学习、文化熏陶和实践历练融为一体,打造培养青年领军人才的国际平台。

苏世民学院的室内装修项目,五千万元的大工程项目,项目布局包含了各种梁、立柱、墙板,窗台等高、艰、难的木工工艺技术,非常高端的全实木板式化不用一颗螺丝钉的榫卯结构的精装修工艺要求。

在国内外“遍寻”能够承接室内高端实木装修企业“无果”的情况下,最后意外发现了邵武这个“名不见经传”,却在北京建有高端“本木家居体验馆”的杜氏集团,并于2015年8月“选中”。

就当时而言,苏世民学院室内装修业务的承接,对只生产欧美橱柜产品的杜氏集团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从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人员配置以及现有的设备布局都无法满足苏世民学院订单业务的需求。怎么办?杨龙平带领全体干部员工攻坚克难,从人员的综合利用到设备的自主研发,从生产流程的重新布局到加工工艺上的攻克技术难关,终于确立了一套能满足国内家装产品工艺技术的生产线,并圆满地完成了苏世民学院业务的装修工程。

杜氏集团全新的工艺技术,经过中美双方高端人士的挑剔检视和三年多时间的检验,得到了特别是苏世民学院业务方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当今中国室内实木装修的“精典之作”,也为企业赢得了更为宽广的市场发展空间,也得到了苏世民学院业务方的一致好评。

办大事,承担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施,他都敢于领衔,不怕困难 ,没有困难,只会冲锋在前,表现“疯狂”。

2013年,杜氏集团接到一款圆木摇椅样品。圆木生产技术要求非常高,且公司没有生产圆木产品的设备,对于公司来说几十年来是第一次。有难度就有挑战,其他技术人员都说太难不能做。杨龙平决定自己去想办法,于是拿着方木到外单位寻找代加工,经过多方打听,几天后终于找到一家车圆木棒手工作坊,请他们帮忙把方木车成圆木后拿回工厂生产,就这样一款圆木摇椅样品在他的手中完美展现,客人看到后给予了高度好评,为此给公司迎来了新的订单,从此杜氏有了圆木摇椅大批大批的订单。

做师傅,带好团队,能形成战斗力

进杜氏公司仅半年时间,他就成为“杨师傅”,就成为技术厂长,就作为企业的标杆和技术“带头大哥”。十多年来,他吃苦耐劳、待人真诚、手脚勤快,吃得了苦,吃得了亏,木匠活做得精细又丝毫不含糊,自然就有了好的人缘,与工人们关系都很好。

“生产现场就是展现自我的舞台,锻炼自我的战场,完善自我的平台。只要多看多想,总会有好点子。”他这么对徒弟们说,也是这么做,也是这么影响着别的员工。他尽心尽责“传帮带”,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


2005年,公司提任杨龙平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让他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2012年,他被公司提拔为厂长;2013年,他获得“涂装高级技师”称号,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

“一个人走,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杨龙平深谙此理,“一个人技能再高,毕竟力量有限,把经验总结出来,传授出去,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提高,事业发展才能更快。”

当师傅,杨龙平手把手教,绝不藏着掖着,和员工一起“疯狂”打拼,精益求精;管理上,他言传身教,带好队伍。他还组织和带领技术骨干搞创新,搞发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研发团队已拥有165项技术革新专利,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到数千万。

2012年,杨龙平发现宠物产品62404保温兔笼的侧片和抽屉的结构过于复杂,加工工序多、用料杂,他感觉应该有很大的改良空间。他带领企业的研发团队,通过多次研究,反复测试,一个全新的方案形成,一款全新的62404保温兔笼,结构简单,用料合理,质量过硬,降低了生产成本,单这一款产品,一年就为公司节约40多万元。

在杜氏,杨龙平更多地被公司领导和企业员工称之为“师傅”,当作“师傅”。公司主要叫他负责技术,他也经常被派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并回来进行传授;企业员工更是在技术上遇到问题和困难会第一个想到他,找到他帮助解决。只要有求,他肯定会“必应”。如今的杜氏集团已是有数十个车间部门,一千多名员工的现代大型民营企业,他总是忙上忙下,周末原本是休息,也总是要到企业里转转,总会“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推进技术骨干的创新发明工作,他还将公司将奖励给自己的万余元发明奖金全部派发给相关员工。

对于企业来说,他的业绩是“巨大”,他为杜氏集团的生存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杜氏集团已是国内最具实力的高端实木实家居生产企业;对于他来说,好企业,好平台,促成长,他从一名普通员工,到技术员,到技术厂长,到分厂厂长,再到集团技术总监,获得过劳模、发明奖、创新能手、优秀员工等各种殊荣,还获得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首届“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并于2008年11月16日赴京参会,接受了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林传仁 陈学南 刘毅伟)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