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人文邵武> > 正文

好公仆廖俊波(一、二章)

2017-11-22 11:21:35 来源: 马星辉 戴 健  责任编辑: 余琳艳  

第一章 阳光少年 朴实家风

历史悠久的浦城县是福建的北大门,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山势巍峨挺拔,雄伟险峻。仙霞古道蜿蜒于群山之间。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齐名的仙霞关据险而设,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江淹“梦笔生花”的典故源自这里。历史上这里出现了4状元、8宰辅、20尚书被传为美谈。宋代的浦成人真德秀,不仅是理学家,而且为官施政有方,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成为浦城人心目中的楷模。这里是一块山清水秀、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地方。

公元1968年7月19日,深夜时分,福建省浦城县农村。

在穷乡僻壤、交通落后的管厝村,一户简陋的农舍里,即将临产分娩的青年女教师季平英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冒出,湿透了她的衣襟。已经三天三夜了,由初时的微痛到后来的阵痛,直至现在的剧痛发作,使得她精疲力竭,感到几乎要支撑不住了。农村小水电到了半夜便减低了电压,灯光立刻暗淡了许多,季平英的呻吟声也越来越显得细弱无力……

年轻的丈夫廖芝根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屋里走来回。长得高高大大,平日里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此时却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昨天本要送妻子到县城医院,但城里人在闹文化大革命,这些日子搞什么文攻武卫,停工停产,从乡里到县城的班车也停开了。此时已是半夜子时。没有车,没有医生,山路巅波、路途遥远,恐怕这时出发把人送到城里也太迟了。但看着爱妻疼痛反复发作的情形,他不能再犹豫再迟疑了,得立刻请人连夜用担架抬去县城医院。就在廖芝根下定决心之时,忽然听到声响传来,是妻子吃力地晃动着竟然立起了身子。此时她不知从何而来的一种力量,但见她双腿颤抖着跪在床上,原本苍白的脸色涨得通红,迸发出撕心裂肺的使劲声,紧接着只听得“哇”地一声响亮啼哭,一个比平常初生婴儿个大了许多的孩子问世了。这时,原本昏暗的灯光又突然明亮了起来,好像也在迎接这个男孩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神情疲惫的季平英终于露出了初为人母的微笑。

廖芝根转忧为喜,不由仰天作揖答谢上苍保佑母子平安。他与妻子早就商量好了,国有俊土,世有贤人,如果生的是儿子,就将这个孩子取名为俊波,希望他长大后成为才智出众、英俊潇洒、堂堂正正的一个男子汉。

小俊波的到来,给这个普通的家庭带来了许多笑声与快乐。他长得眉清目秀、白白净净,十分招人喜爱。村里一位有阅历的白胡子老人家对廖芝根说:“听说你家的孩子他娘是跪着生的,这可不得了,他是天上的星宿转世哩,将来必定是个栋梁之材,国家可用之人。”

廖芝根听了高兴地说:“老爷爷借你的吉言,谢谢了!”他只当是老人家捡好听的话说罢了。但小俊波确实显得与众不同,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勤快能干,打小就显示出不凡的自理能力。两岁半时,他便能独自一人摇摇摆摆地到乡里的理发铺去理发。理发师傅见这孩子满身的童真稚气,却装出一副小大人的老到模样,不由忍俊不禁、心生喜欢,摸着小俊波的大脑壳开玩笑道:“孩子,回家告诉大人,下次来一毛钱不够,要带两毛钱。”

小俊波不明白,仰起小脸儿问:“伯伯,为什么呀?”

理发师父故意板着脸说:“因为你的脑袋壳长得不好,比人家大了一倍,理发很费功夫哩,所以伯伯要多收一倍的钱。”

小俊波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点了点头。回到家,小俊波嘟着小嘴向母亲学说原话,一旁的外婆听了直乐,笑着道:“小波啊,理发伯伯是跟你开玩笑的,哪会要你两毛钱?再说脑壳大有什么不好,脑袋大的人都聪明哩,将来你会想大事,干大事哩。”

转眼到了小俊波四岁那年,他不幸得了一种少见的疾病——医学上叫“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亦无良方。父母带着俊波去省城大医院看诊,医生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得病情得到了控制与些许的好转,但医生告诉他们这个治疗过程比较漫长,疗效缓慢,而且每天的药费得花上3元钱。这在70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廖俊波的父母亲月工资各是30.5元,夫妻二人加起来是71元,全家哪怕不吃不喝,也付不起这昂贵的医药费。为了治好小俊波的病,全家动员了起来:身体虚弱的外婆和季平英冒着风险(那时农村规定每户人家只能养一头猪),起早贪黑,偷偷摸摸地喂了六头猪;有着一手木匠好手艺的父亲,则在工作之余四处揽活,下班后在家中替人做家具,贴补家用。每当活多时便高兴的不得了,通宵达旦地干。有一次实在是太疲倦了,在打木栓眼时不由得迷糊起来,好家伙,一铁锤下去,狠狠地砸到了左手背上,食指被砸的血肉模糊,露出了白森森的骨头,顿时痛得廖芝根弯腰跺脚、直吸冷气。左手食指后来便落下了残疾,至今还是弯曲着伸不直。

而小俊波整整打了一年多的针,吃了三年的药,病才得以彻底的治愈。生病期间,小俊波有时看到大人忧愁的样子,他心里很难受,但不知道对大人说什么好?总觉得是自己不争气得了这个病,害得大家都累的不快乐。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对母亲说:“妈,我不吃药了。”

母亲闻言一愕,问他为啥?小俊波嗫嚅着应道:“打针痛,药又苦又贵,省下钱可以买点猪肉吃哩,都好久好久了,我和爸爸没吃到一块肉了。”

季平英知道儿子是怎么想的?想吃肉是借口,为省钱才是真。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能如此体味父母的艰辛,这让她在心酸的同时感到了欣慰。她微笑着对儿子说:“傻孩子!不吃肉没关系,但不打针吃药,你的病就好不了。你不用担心,纵有千般万般的难处,有爸爸妈妈,还有疼你的外婆会替你考虑。你呀,是个男子汉,将来长大后还会有很多的困难在等着你,但不要怕它,要记住:有山便有路,有河便有渡,有困难就有办法,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办法总比困难多’,妈,你说的话又好听又好记。可是,这渡是什么东西呀?”

母亲笑着道:“这个渡呀,就是船的意思。”

小俊波虽然当时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他把母亲的这几句话反复念了几遍,牢牢地记在了心中。他点了点头道:“妈,我记住了,困难总比办法多。我有个要求,从明天开始不要你们大人陪,我自己一个人上卫生院打针行么?”

“你自己去,能行么?”妈妈停下手中的针线活,耽心地说道。

“妈,我保证能行!你自己说的有困难就有办法,我是男子汉!”

母亲一听顿时乐了,这孩子会现学现卖哩。联想起儿子两岁半就能自己去乡里理发,如今五岁了应该更没问题,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是应该让他多锻炼锻炼,便欣慰地点头同意了。

小俊波看到外婆每天起早贪黑,喂猪辛苦,常常累得直捶腰,很是心疼地说:“外婆,你这么辛苦都是因为我生病的原因是吗?”

外婆笑眯眯,用袖子抹了一把汗,说:“外婆啊,一点也不辛苦,劳动能带来快乐、最甜的果实。你看这几头猪长得多快啊,过不了多久啊,就能出栏卖钱啰,你说外婆快不快乐?”

小俊波听了不停地点着头,想了想说道:“那明天我也和外婆一起去打猪草,不仅能帮外婆的忙,还可以获得快乐。”

外婆一听这话,高兴地呵呵直笑:“行!行!有你这么懂事的乖孩子在一块干活,外婆会更快乐的。”

廖俊波的知礼懂事与廖家良好的朴实家教是分不开的,母亲虽说是一个乡村女教师,父亲是乡政府的一名普通职工,都是老实巴交的本份人,没有多高多深的文化程度,但却有着淳朴的中华传统美德,秉承了良好的家教家风。夫妻二人对儿子从小就严格要求,教育他对人要有礼貌、有爱心真诚,做人要厚道,心地要善良。母亲常教他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警句名言,教导他说:“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尊重他人,心宽一尺,路宽一丈,要敞开心胸善待所有人。”

父亲对小俊波的教育则具体到实际言行上,从走路姿势、穿衣整洁、低头抬头,到逢老见幼的说话语气和行为举止。父亲要求俊波:“有本事的人不会乱发脾气,没有本事的人脾气比谁都大。”诸如此类的话,都给廖俊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小俊波在乡邻们面前表现出同龄孩子少有具备的礼节,老的叫爷爷、奶奶,和父母年龄差不多的叫叔叔、阿姨,比自己大的叫哥哥、姐姐。他的言行举止让乡邻们看了都竖起大拇指,常把小俊波拿来当榜样教育自家的小孩。见了俊波父母的面,由衷地夸道:“三岁看大,你们家的俊波教育的真好,这孩子长大后肯定有大出息。”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耸立之峰,日积月累。廖俊波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公仆,非一时之功、轻易而成。这与他小时候就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廖俊波的品德修养一半来自他汲取的知识与接触的社会,另一半则来自家庭的良好教育。因此,廖俊波从小就表现出对他人的接纳与尊重。直至他后来身居高位当上了厅级领导,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甚至被中组部精挑严选,在百名优秀县委书记中又选了十位人选,作为中组部直接关注的重点培养对象,可谓前途无量、当堪重任。但廖俊波深知萤虫之光,乃日月之辉所至。从不敢自大自傲,依然保持着一种谦谦君子的作风。

在笔者采访廖俊波母亲时,她回忆道:“俊波从小就十分懂事听话,真是让做大人的省心不少。当然,小孩子时常有犯错的地方,但中国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对孩子的缺点绝不迁就姑息。记得这辈子有两次打他最狠:一次是他六岁时与几个小伙伴恶作剧,把小便齐齐地拉在村头人们淘米洗菜的小水池中。有人把这事告到了家里,我知道后一时气急,随手拿起洗锅的竹刷在儿子的手背上扎,扎的他手背上都是血孔。事后带着他一起去清洗小泉池,向村民赔礼道歉;第二次是他九岁上三年级的时候,虽然他的学习成绩都排在学校的前一二名,但就是不肯好好练字,不肯下真功夫,字写得歪歪扭扭。一天,我终于发了火,放学后就在学校里让他跪扁担。那竹扁担光滑,接触面很小,跪在上面是很疼的,一般的孩子两三分钟就受不了,他跪了足足有二十多分钟,小脸都痛的扭曲了。但我忍住心疼不让他起来。同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平日里就喜欢俊波这孩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向我求情,并说他负责今后教俊波练字,每天交一篇两百字的书法作业。她这才顺着台阶让儿子起来。至今回想起来,还在心疼儿子,觉得对他是太严厉了点。”

一提起哥哥,大妹妹廖俊芳忍不住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她与俊波兄妹情深,无话不谈,从小性格开朗活泼的她就是哥哥的跟屁虫,爱爬在他的背上撒娇。俊芳回忆说:“哥哥凡事都让着我。他在学校是三好生,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与同学们相处的极有礼貌,都是未言先笑,更少与人争吵红脸。唯一的一次就因为我打了一次架,那是我六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村里放露天电影,我早早扛了把木长椅去占位置,却有两个迟来的大男孩不讲理,不但强占了我的位子,还把我给推倒在地上。哥哥容不得我受人欺负,知道后冲上去与他们动了手,害得他回家还挨了爸爸的一顿好骂。”

廖俊芳伤心道:“3月18日那天得知哥哥出事的消息后,头脑嗡地一声几乎要昏厥过去,待镇静下来,立即通过好友请了省里的专家医生,开车疾驰赶往现场。可惜哥哥受伤太重,回天乏力。在这些日子里,我们一直不肯相信他真的是离开我们了,脑海里要么是他的笑貌音容在闪现,要么就是一片空白。4月18日这天,也就是他走后的一个整月,我开车通过三县洲时,不知怎么回事,脑袋里又是一片空白,小车便失去控制,猛地撞到了前边的水泥墩上,整个车头都撞烂了,幸好气囊及时打开,但还是撞断了两根胸骨……”

说到这,廖俊芳捂住胸口轻皱眉头,忍不住咳了一声,是伤口痛?抑或更是心痛。她悲恸道:“都约好的,今年7月份我到南平给他过生日,连礼物都买好了。他在电话里还开玩笑地说我小气鬼,一件衣服就把哥的50大寿(注:实际上是49岁,但闽北人有过虚岁的整数生日习惯)给应付了?指定不够,要加码。我也开玩笑说,你要加码便不给你捶背。他在电话那头听了连忙说那还是捶背吧(廖俊波近年四处奔波、工作强度大,患上了较严重的胫骨痛,有时痛得连觉都睡不着。但他从不向同事们与父母提及。平时到医院治疗他又觉很费时间,便扛着不当回事。只有妻子林莉与妹妹俊芳知道他有这毛病。所以,每当俊芳与哥哥见面时便会给他通背按摩)。廖俊芳接着说:“哥哥是我们家的男子汉,是我们一家子的骄傲,他的突然离去让我们真是猝不及防,打击非常大。一天到晚沉浸在悲痛之中,妈妈与嫂子整天以泪洗面、夜不成寐;爸爸的头发一下子就全白了,而小妹(俊波三兄妹,大妹俊芳在福州工作,小妹俊芬是博士生,现在北京工作生活)因为哀伤过度,怀孕了两个多月的孩子也流产了……”

说到此,廖俊芳眼泪终于忍不住无声地流下。许久,情绪略为平定后,她强笑了笑说:“我哥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原本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不但喜欢书法、摄影,还喜欢练武术,吹口琴,爱唱歌,他嗓音很好,很有节奏感与乐感,最近他很喜欢降央卓玛的一首歌《那一天》,唱得非常投入动情好听,至今这歌声还在我耳边萦绕不止。可这些年,他逐渐把这些兴趣爱好都让给了工作。”廖俊芳停顿了一会,“唯一的是,他没有放弃看书阅读,对知识的摄取补充,常常一个人沉寂在书籍之中。他小时候就喜欢连环画,经常利用星期天悄悄地去采腊子树的腊子,捡破铜烂铁,换来的钱全拿去买连环画。初时,严厉的父亲不知儿子从哪里来的钱买书?有些怀疑来路不正,便板着脸对他进行了好一番‘拷问’,待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还是告诫哥哥说,‘用自己劳动汗水挣来的钱才知道咸味,用的才坦然踏实’。”

廖俊芳回忆说:“后来他上小学三年级时爱看《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书籍。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他怀有一种侠客梦,为弱者打抱不平。那时候,几乎每天清晨四点多他就起床,跑步健身打沙袋,手插黄豆铁沙子,想练就一身好武功,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于江湖。”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养小德才能成大德,日积月累,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亲从点滴小事中教会了廖俊波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回视廖俊波的成长历程,亦证明了习总书记的精辟之言。

廖俊波朴实无华的父母亲,和善良勤劳的外婆,虽然他们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有着朴素的人生哲理,他们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淳正的家风传递给了廖俊波,诸如面对困难,笑脸相迎;清白做人,坚守清贫等。如同雨润万物,给予了廖俊波成长的营养与基础,使得他少年时就充满了为他人着想,两肋插刀的正能量,待后来成为共产党员,先锋队伍中的一分子后,有了一个质的转变——由少年时期单纯的侠客梦,上升到为广大百姓谋利益、谋福祉的境界,并以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把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作为一生的理想与追求。这是一种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延续与升华。

第二章 良师益友 校园情深

1990年8月酷暑。闽北重镇邵武。

意气风发,做好“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准备的廖俊波,从南平师专毕业分配到邵武市偏远乡村大埠岗中学任教。青春焕发的他内心既有初为人师的忐忑,更有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豪情。

邵武到泰宁公路32公里的地方,空旷的河谷盆地中间,从大山边延伸出一条低缓的山冈,宛若一艘船。大埠岗村就坐落在船形的山冈上,距离盆地平面二三十米高,北面地势陡降,远远望去,村落中的房屋又如集装箱般装载在长长的列车上。大埠岗镇政府、中学、小学都坐落在村中。

到学校报到之前,廖俊波就对大埠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大埠岗山川蔚秀,历史悠久,学风弥盛,如风含兰香般,拂进二十岁刚出头的廖俊波脑海。

正式报到的当天,校长傅仪佑单独找他谈天,并征求他对学校分配的工作任务的意见。廖俊波听了二话没说,当即爽快地接受了任务:教八年级物理,担任八年级(3)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的生管教师。班主任和生管老师,后几项兼职工作都是苦活、累活,十分具体与繁琐的事。全班60个孩子和全校500多个寄宿生的生活起居、学习进步、思想波动,都要关心。还是大男生的廖俊波,一夜间成为“奶爸”,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劳力又劳心的人。

廖俊波初为人师,欠缺经验,对待工作不敢有些许的轻视与怠慢——一件件事,一个个第一次面临的问题事先他都要在自己的头脑里反复思量。为了上好第一堂课,他精心备课,连夜在教室里对着两把竖起的板凳试上。“这个问题,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 “说的好,真棒!”

开学第一天,有5个学生没有到校。经过向班上学生了解,这5个同学有可能会辍学,这是他最担心,也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他叫上知道他们住处的同学,骑上自行车,利用中午和傍晚的时间,挨家挨户的动员,其中遇到有不理解的家长,他陪着笑脸耐心地开导,一片苦口婆心,满满当当的真诚,家长们都被这个笑眯眯的年轻老师说服了,感动了,欲要辍学的孩子们都回到教室。

廖俊波对工作认真负责,要求甚严,他常常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他感觉到自己上课的效果不是很好,却一时找到问题的根儿出在哪儿。为此,他主动地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有一次,他向一位老教师请教,老教师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樵夫砍柴,想要满载而归,有两个前提:一是磨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先把刀磨好了,打起柴来才顺利快捷,省力,省工,省时。二是选好打柴地点。如果不选择好打柴地点,哪怕你的刀磨得再锋利,你盲目地走到一个没有柴可让你打的地方,那也是白搭!这叫‘功在打柴外’。教学也一样,要使每一堂课都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出彩的成绩,也必须先下‘课外功夫’。”

廖俊波听了深受启发,从多层面做好如何把课上好的功课:勤练内功,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提升理论修养。多听老教师的课,多求教,积累经验。他还主动要求校领导去听他的课,自加压力,自增动力。

不服输,肯钻研,心中常琢磨“再难也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的廖俊波,课越上越好,他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会为了课程的需要,动手制作一些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付少平脑子灵活,但是玩性大,不肯在学习上下功夫,还调皮捣蛋爱惹事端。七年级期末考,语文、英语、政治三科加起来总分才100多分,是一个让很多老师头痛的学生。廖俊波没有放弃他。当他看到付少平对他制作的飞机模型爱不释手时,说:“付少平,喜欢吗?”

“喜欢,喜欢,怎么不喜欢?”付少平连连点头。

“这飞机模型老师可以给你,只要你物理能考及格,其他科成绩能够比上个单元多考5分就行。”

“说话算话!”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果然不久后,付少平的成绩很快地提高了,廖俊波为自己的教育引导成功也感至十分高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地把飞机模型送到付少平手中。受到鼓励的付少平,学习越来越勤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南平师范学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廖俊波勇于创新,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养成。针对八年级孩子两极分化的特点,他将全班同学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包括成绩优异、一般和较弱的学生各两位。组员相互帮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还不够,全班10个学习小级还进行竞赛——贴出龙虎榜,分为月度、季度与年度成绩,大家都卯足劲一决高下。

他还充分发挥自己懂摄影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刚到大埠岗中学的廖俊波是摄影爱好者。镇文化站在举办“一分钱读书社”大型展览活动,到学校请懂摄影技巧的老师帮忙。校长傅以佑推荐了廖俊波。他不仅个人购买了一台2000多元的单反相机,而且对参与镇里的大型图片展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他精心摄影,图片展览获得了成功,受到镇里领导的充分肯定。

春天,他听一位村民说:“杨梅树只在晚上开花,但就是没人看见杨梅花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能够拍下来让大伙欣赏,大家都会感谢你的。”

没有见过杨梅花的廖俊波,带着好奇和满足村民的心愿,背着照相机徒步爬到大埠岗镇最雄伟、最崚嶒、最有文化内涵的道峰山山腰,守候在一棵大的杨梅树下,一守就是七个晚上。直到树上已经长出杨梅果子,也未见开花,他才放弃。他的执着感动了村民,也让他身边的人知道了他是一个对摄影痴迷的人,做什么事都极为认真的人。

有些物理课内容不好理解,廖俊波就把这些内容延伸到课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开办了摄影兴趣小组,带着学生们到田间地头,实地讲解小孔成像的原理,照一张好照片如何取景的知识,许多同学是第一次摸相机,充满了好奇与满心的兴奋。他拿出自己有限的工资,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作为奖品,奖励那些学的好的孩子。

经常逃课、学习成绩排名在倒数的张飞林,总认为自己被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有自卑感。可他拍摄的风景照片得到了廖俊波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当他从廖老师手接过奖励的笔记本时,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从此,廖俊波成了他心目中的偶像,成了他最信赖的人。

学校领导见摄影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很有作用,特意给廖俊波调换了有里外两间的宿舍,里间可作为冲洗照片的暗房。在廖俊波的指导下,一张张大小不一、内容丰富的黑白照片,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出,流进了同学们的相册,印刻进同学们记忆深处。外间是廖俊波的卧室,一个床铺、一张学生用的课桌、一把椅子、一个读大学时用的皮箱。房间虽然陈设简单,但是整洁雅致,窗台和房间的空旷处,摆满了君子兰、寒兰、水仙花、文竹、海棠、山茶花、美女樱、石竹等各种花草……学生们都喜欢往这儿跑,在这里他们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感受到花的姹紫嫣红,草的翠绿欲滴。

课堂上,他仿佛有“读心”本领,只要目光在教室里环视一遍,就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懂。当发现同学不懂时,会在全班面前再讲一遍,让学生们的眉头舒展为止。

有一次,语文老师让班上的同学以《我最喜欢的人》为题写作文,全班同学竟然大多数写的是新老师廖俊波。其中学生付丽华这样写道:“他的微笑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温暖,他的话语像兰香一样沁人心脾,他的关爱像深山的泉水一样清甜,他是推动我扬帆远行的风……”

学校大部分是寄宿生。作为生管老师的廖俊波欣然面对500多名寄宿生,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每轮到值日,早上五点组织寄宿生晨读、早餐;中午组织他们有序的午餐、午睡;晚上,组织他们晚自习、回宿舍。每一件看似琐碎的事情,他都格外认真地去对待。即使这样,还经常遇到小麻烦,孩子们的饭盒被偷了,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孩子打了,甚至发生早恋的学生失恋要自杀……几乎每天都要劳心劳力去处理这些事情,他不但未曾倦怠,而是及时地进行解决处理,绝不留一点隐患。

在教室通往宿舍的小路旁边,石块杂堆,野草萋萋,寄宿生们在往返间极容易绊倒,还有被毒蛇咬伤的隐患,是个老大难问题,然而学校缺钱一时无法改善。他便组织学生们用业余时间拓宽小路。他带头挽起了衣袖,移走石头、铲除杂草、平整地面。与学生们足足苦干了一个多月,使原先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石板路。

大埠岗镇地处偏僻、大山层峦叠嶂,上百个村子坐落在交通不便的山间,最远的离学校20多公里。寄宿生都是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常带的是炒腌菜、煮黄豆,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无菜可带,只带一瓶放了一点辣椒粉和猪油的盐巴到学校。吃饭时,用盐巴冲一碗汤就是菜了。有的学生把从家里带的菜吃完后,只好吃白饭。每当廖老师得知后,就会从裤兜里把钱取出来借给学生用。有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他就干脆送给学生,不用他们还。冬天,他看到寄宿生洗冷水澡,就会到自己的厨房烧上一锅开水,让学生打去洗澡。他的热心与爱心在同学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像绚丽的朝霞一样美好。

廖俊波热心肠肯帮人是出了名的,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看到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他都会主动地尽力去帮。1991年4月的一个周末,大埠岗镇政府的傅再水和廖俊波一起坐班车去桂林乡,去看望都在桂林中学教书的对像。廖俊波在班车中部靠窗的位置坐下,傅再水坐在车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班车很少,来往的人多,班车常常挤得如同沙丁鱼罐头,站着挪挪脚都不易。山间沙石路十分颠簸,摇摇晃晃如坐船。紧挨着廖俊波座位站着的一个中年妇女受不了,突然呕吐,污物摊了一地,还溅到了廖俊波衣服上,廖俊波见了赶到急忙站起来,把位置让给了这位妇女。廖俊波站在身有污秽臭味的中年妇女身边,没有皱眉不悦,整整一个多小时。车到终点后,傅再水拍了拍廖俊波的肩膀说:“真是佩服你!叫我恶心死了,跑都来不及,你还让座送擦巾纸。”对此,廖俊波淡淡地说:“出门在外,这种事免不了,我最看不得别人的难堪和窘迫。”

这件事看似很小很容易做,但许多人往往做不到。“看不得别人的难堪和窘迫。”廖俊波时常说的这句话很平淡很平常,但许多人往往体味不出其中包含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所需要的真性情。一个人的品行与教养的好还是差,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行为的某种细节辨别出来。从这一件小事,这一句平淡的话,体现了廖俊波的品行与教养,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态度和言行说明了这点。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第二年夏季的九月,未婚妻林莉从桂林中学调到了大埠岗中学任教。他们这对恋人第一次共度教师节。两个情趣相同的人,并肩在大埠岗的的古巷间漫步。古巷铺设的河卵石,在岁月的磨砺下,光滑圆润;两侧的斗砖风火墙,老旧的灰色,显示着沧桑;河卵石砌成的墙基,覆满青苔,其间点缀着几棵野草;几座保留完整的老厝,门楼美轮美奂,砖雕木雕精美,显示了山村曾经的富贵与繁华。他们品味着山村的古朴风情,且行且停,且停且行,满怀惬意。

坐落在高岗的大埠岗用水不方便,这里的先民完成了一项杰出的饮水工程:水渠沿着斜坡而下,曲曲折折,绕进人家的房前屋后。历经千年这条水渠至今仍在使用。从前村民用水都是依赖这条水渠,为了保证每家每户都用上水,喝上干净的水,每家每户在自家的入水口放块石头调节水量,清早汲水饮用,白天在水渠中浣衣、洗菜。廖俊波对着林莉感慨道:“这水渠修建了千年至依然可用,说明古人做事考虑周全,有远见,真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

他们这对恩爱的情侣,受人羡慕的恋人,携手把每天的生活打理的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在工作中,他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相互促进的合作者,每天微笑地面对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所教学生的成绩在邵南片名列前茅。

廖俊波在中学工作两年后,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与表现,被组织上看中,于1992年7月调到大埠岗镇政府任文技校教导主任、党办主任。两年教书匠,半生桃李情。尽管他只教了短短两年书,却与学生们产生浓浓的师生情。学生们记着他,他牵挂着学生。逢年过节廖俊波会收到许多学生的问候电话与短信,他一一回复,嘘寒问暖,一年又一年。

每有学生遇到难事,已不在教育岗位上的廖俊波,也会像曾经当老师时一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帮助。1992年,张飞林中学毕业后,待业在家,已是大埠岗镇党办主任的廖俊波,推荐张飞林到竹源村委任团委书记,鼓励他边务农,边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张飞林刻苦钻研烟叶种植技术,几年间成为种烟能手,被评为福建省星火科技带头人,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扶贫先进工作者,被聘为顺昌县洋墩烟草站站长至今。他说,没有廖老师的鼓励,不敢相信自己会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可以当站长。

有一次,学校选拔学生参加物理奥赛初选赛,吴东东是班级的物理科代表,在学校选拔中成绩达到了到市里参赛选拔的资格。但是廖俊波考虑到其他选手都是男生,吴东东一个女生去参赛有诸多不便,就征求吴东东的意见,吴东东想了想最后主动放弃了。廖俊波带着7名男选手,到邵武参加选拔后,特意到熙春公园的李纲塑像前留影。回来后,还送了一张他们的合影给吴东东。他在给吴东东的毕业赠言写道:“与其相信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努力!”吴东东把这句话当做座佑铭,不断鼓励自己努力向前。她考上的医科大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