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 人文邵武 > 正文

绿野寻仙踪 福建张三丰(1)

2016-10-25 15:58:59 [authorFirst]来源:   责任编辑:   

一、

道教一代宗师张三丰,是武当内家拳集大成者,他将修道的智慧与武学、医学融为一体,在中华道教史和武学史留下了辉煌篇章。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出生地,许久以来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权威的说法。有关他的生平记载,最早见于明宣德六年(1431),任自垣编纂的《敇建大岳太和山志》卷6“集仙记第五”,该志书称: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相传留侯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中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叵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往无常往。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从这则小传中可以看出,张三丰智慧卓越,穷通三教,崇奉之帝,以道为尊,且精于内丹、避谷及预测之术。作者任自垣是镇江府丹阳县人,出家于茅山元符万宁宫。他先为道录司右玄义,后升为武当山玉虚宫提点。明宣德三年(1428年)擢为太常寺寺丞,故由他所撰的《张三丰传》,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

张三丰一生在弘扬道教的同时,行侠仗义于江湖,替天行道,反元兴汉。朱元璋年幼时跟随母亲从安徽凤阳逃荒到福建邵武,得张三丰出手相助,知会报恩寺长老收留,并数次前来看望。及后张三丰遣江湖奇士刘伯温,智者李善长,江南首富沈万三等人辅佐朱元璋,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奇功。后因不满明太祖诛杀功臣,张三丰辞朝归隐武当山天柱峰。时有回到闽北武阳峰、留仙峰、翠云峰(均在邵武境内)三峰之间修道,故人又称为“张三峰”是也。张三丰虽然远离朝廷,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华夏汉室江山的安危兴衰,他曾先后两次进京面见朝廷,均以邋遢道人的形象现世。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大统,封年号为建文。在洪武年间,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精心整治,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也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由于朱元璋生性严酷,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使得大臣们人人自危,难理朝政。

建文皇帝继位伊始,就着手变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取得了成功。后来被史称为“建文新政”。不久后的一天,百官朝拜后,建文皇帝正欲与朝臣商议大事,值殿侍卫官禀报:有一疯疯颠颠的邋遢道人在皇宫户部门前神踪诡秘、形迹可疑,侍卫数番驱赶于他,刚在东边赶走,瞬间在西边又见到了他,怎么赶也赶不走。侍卫们正自恼火奇怪间,却见他在户部大门右扉上挥笔题对联一副后平地消失了踪影,侍卫们见事情奇异,便抄下此联报知朝廷析解。对联云:

“燕子将营垒龙孙不在潭。波平风又起,海上三三。

百官们传阅后莫得其解,独有户部侍郎卓敬禀奏建文帝道:“启奏圣上!依微臣大胆破解,这末尾的‘三’字写于门中,乃是借门缝作‘丰’字一竖也。想来是张三丰真人来矣。而‘燕子’者,是指燕王朱棣,‘龙孙’者乃指建文皇上。看来其语显示殊凶,皇上当谨慎小心为是。

建文帝听了难免心中一惊,燕王朱棣是他亲四叔,即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长得仪表堂堂、威猛刚烈,且是众藩王中军功最大、战绩最多、智略且骁勇。朱元璋对他极为喜欢与倚重,封王于燕,治北平府手下兵马精壮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诸侯,早蓄有不轨之志。对此,建文皇帝早有所风闻与担忧。莫非今日果真是张三丰祖师爷前来告诫自己?于是他忙命侍卫们寻找那邋遢道人进殿,可四下里早不见了他的人影。

建文帝在接大位时,他感到面临最严峻、最伤脑筋、最棘手的便是宗藩问题。当初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姓天下的安定,先后分封了25个儿子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其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问题。面对各地藩王们分踞一方的形势,建文皇帝忧心忡忡。虽然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但是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叔叔们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对他这个侄儿买账,皆挟重兵虎视眈眈新朝政权。他眼前始终闪现着一幕令他刻骨铭心的情形,前不久燕王朱棣来京向他称病示弱时,这位叔叔竟以手拍了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侄儿乃有今日,可喜可贺呀!”那种看似贺喜,实为大不屑、大不敬的口气让他难以忍受,同时也让他后背直冒出阵阵寒意。

当下,建文帝逐坚定了先前的削藩之意,并开始付诸于行动。但可惜宅心仁厚的他优柔寡断,行动迟缓,被燕王朱棣先自发起“靖难之兵”进京问罪。建文帝差点死于大火之中,所幸张三丰从武当山及时赶到南京出手相救,他告之建文帝:“当初我与你爷爷早预料有今日之事,在宫中密道内藏铁箱一只,有应急之策。”果然,在密道拐角处寻到精致铁箱,打开一看,有写好名字的度牒三张,一名为应文,一名为应能,一名为应贤,还有袈裟、帽鞋、剃刀三套毕备齐全。内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手书写道:“允炆我皇孙儿,遇难之时从鬼门关出,余众者分别从御沟而行,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皇帝见此不胜悲叹道:“皇爷爷及张先生早知今日矣。”言罢,扬应能、叶希贤两位贴身大臣各对应度牒中的应文、应能、应贤名字从宫中秘道鬼门关逃出,保得一条性命。真是:堂堂天子袈裟衣,急急如丧家之犬,惶然潜往东南之地避难。

 

二、

 

张三丰第二次进京入殿,为燕王朱棣在登基之时。朱棣掌大位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心虚的他巴望建文旧朝中能有一位威望端方的名臣能出来执笔为他草诏登基大书,以图借助名人贤士笔墨掩天下人之耳目。但没料到遭到建文皇帝旧臣们的坚决拒绝与讥讽。朱棣大怒之下起杀心,诛戮建文重臣方孝儒等近百名,株连九族人命几千条,甚至制造了“灭绝十族”的先恶。为此,张三丰闻讯再次从武当山来到京城训诫燕王朱棣。他化装成邋遢道人于宫廷前侧身躺在地上,以手作枕,仰面朝天,反复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锦衣卫发现这邋遢道人言语狂妄、冲犯帝忌,当即将这疯癫道人拿下。那道人也不辩驳也不反抗,只是笑呵呵地任由卫士们将他押至朝廷大殿之上。

朝殿上文武百官见这道人邋里邋遢,衣服褴褛,蓬头垢面,但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目光炯炯的他上殿后睨了一眼龙位上的朱棣,只是唱了个喏,打了个稽首,便一屁股大咧咧地在殿正中盘膝坐下。朱棣历来尊重道教,故见了也不计较,在龙座上问道:“朕且问你,你姓甚名谁?在何处名山修道?

邋遢道人笑嘻嘻地应道:“贫道有名无姓,有横无竖,有干无坤,有阴无阳,有教无道,所以大家都叫我为半半道人或邋遢道人。”朱棣听了笑道:“哈哈!朕看你确实是邋里邋遢,但为何称自己为半半道人,这是何缘故?

邋遢道人说:“半半道人,邋遢汉,没人喜,没人爱;不参禅,不朝拜;懒打坐,懒受戒;为道走天涯,漂泊走四方;不登名利场,不管成和败;不欠皇家粮,不少冤枉债。只因今日天下半干半坤、半阴半阳、半君半臣,青白不分,正邪莫辩。所以贫道随波逐流叫做半道人,端的是半醉半醒、半痴半胡涂、半真半假半疯癫……”

朱棣厉声呵斥道:“你好是大胆!话中有话,指着东瓜骂西瓜,变着法子讥讽当朝,别以为朕听不出来!何言今日天下半君半臣,青白不分,正邪不分?你说得清楚便罢,道不明白你今天出不了这皇宫大殿!

邋遢道人抚掌呵呵笑道:“听出来就好!那建文帝仁厚温和,以柔治国,但可怜他即位以来,一直是提心吊胆,削藩之举乃是无可奈何之举,却招来你的怨恨,发起靖难之兵害他亡命。现今你为一纸登基诏书,又如此大开杀戒,株连十族,前所未闻,手段毒辣,实实有违天道人道。故贫道今日来便是警戒于你,希望你好自为之,凡事不可赶尽杀绝,如能就此收敛改过,则是朱家皇朝大幸。

这邋遢道人竟然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教训他,朱棣闻言不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顿时杀心又起,但转眼间冷静了下来,板着脸驳斥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你别以为你有些道行壮胆,可终究是我王土之地的一个子民罢了,怎敢如此胆大包天,将君王不放在眼里!

邋遢道人听了,呵呵大笑不止,突然纵身一跃,稳稳地悬浮在大殿的半空之中,低首对朱棣笑道:“那你睁眼看来,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之所累,非是你王土之地,怎么能算你的子民呢?

朱棣见之大惊失色,才知眼前这位邋遢道人不是凡人也,幸好适才没有采取过激的手段,否则后悔来不及了。慌的连忙下了龙坐,便要躬身下拜,却听得邋遢道人在半空中摆了摆手道:“不必了!山野之鹤收受不起你这天子大礼。我乃张三丰是也!响鼓不用重槌,看你此番情景已知厉害关系,我就不消再说了。但你且记住: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你身为帝王者,当行帝道之帝,行王道之王,可威不能霸、可强不能悍、可凶不能狠。治心才是治国之道。”张三丰说完便从半空中徐徐落下,紧接着一个趋身而起掠过大殿,倏地一阵风过,宫殿中已不见了他的身影。朱棣与满朝文武百官正惊愕不止间,却听得从大殿外传来中气如虹,字字清晰的吟诵声:

万事乘除在天,叔侄骨肉何相煎?

放眼看,莫窄量,古今兴废转

听这语气分明就是刚才的邋遢道人张三丰发出的声音。众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低头耷脑,皆做声不得,不敢拿正眼去看皇上,唯恐他发雷霆大火迁怒于人。但庆幸的是明成祖不仅不怒不恼,倒是出奇的平静,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张三丰的警诫之言,确实让明成祖朱棣猛然间有所醒悟,暴戾之气有所收敛。他想起昔日元初之时,曾有道教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去给成吉思汗讲道止战,他的“一言止杀”大功大德,被世人啧啧称道。今天张三丰如出一辙的“殿前训帝”,不仅使朱棣恍然大悟,且心生感激。从此后明成祖朱棣止暴施仁,勤政善政,不敢怠慢于百姓。这要感谢张三丰的殿前训帝、力挽狂澜,化刀戈为玉帛,使得中国有了23年令人称道的永乐盛世,大明帝国威名于世界之林,谱写了中华民族盛天下的一段辉煌历史。

不久,朱棣萌生了想把民间影响极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者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为他所用,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年)亲笔修书一封,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遗憾的是张三丰神龙见首不见尾,寻之不见。永乐五年(1408年),明成朱棣听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又派大臣张宇初邀请张三丰进京,但未果;次年,再命张宇初数次寻访,未果;永乐十年二月,朱棣灵机一动,派张三丰的得意弟子,当时在京为官的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一封,永乐皇帝圣旨云:

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 

孙碧云乃张三丰的得意弟子,而且当初是张三丰把他推荐给明太祖朱元璋,当了朝廷的命官,如今朱棣使出这一招,倒是一个绝妙之招,别人寻你张三丰不见,这孙碧云来寻师父,若再见不着,无论是张三丰还是孙碧云都说不过去了吧?临走时,朱棣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孙碧云道:“此次你孙碧云出马,若再请不来张三丰就别回来见朕了。”但这次张三丰依然回绝,但为了不使孙碧云为难,于是回信一封曰:

永乐皇帝陛下:福德无疆。臣本野夫,于时无益。何蒙宸翰,屡下太和,车马数驰,猿鹤相讶。伏愿陞下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民福主福,民寿主寿,方士金石,勿信为佳。附诗一首;地天交泰化功成,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鼓钟清。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若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山野村夫张三丰叩首。

朱棣阅罢长叹一声,知张三丰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他并不死心,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前后整整有十年,均是无功而返。这真是:“明帝访三丰,十年不可得。闻在南山南,已往北山北。到处乐逍遥,奇名称邋遢。广莫即吾乡,太和为我宅。是时方士流,自献何纷沓。天海落云声,风尘难物色。飞龙又潜龙,隐显谁能测?

                        

   

 

道教圣地武当山能有今日之大盛,张三丰有莫大的功勋。秦汉以前,众多隐居的著名道士都把武当山当作一座神山崇拜顶礼。武当山的青羊涧,牛槽涧等均与老子,尹喜的神话传说有关。一代宗师张三丰也在此依天地万物之道,启动静虚实之用,喻阴阳调和之理,创太极拳,强身健体,而传之于天下闻名。

张三丰初到武当山时,结茅于南岩栖居,此地罕无人迹,上出浮云,下临绝涧,猿啼鸟嗥,豺虎出没,人可投足之处仅丈许之大小,条件极为艰苦难言。

时光荏苒,寒去春来,草枯木荣,一晃九年过去。张三丰领着弟子们日复一日在武当山方圆几百里的群山峻岭上,一砖一瓦,一石一土修复着中国的道教胜地。其千辛万苦,难以言表。日子一长,难免有人畏难气馁,这武当山方圆八百里,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岸,二十四条涧,到处是荒草丛生、悬崖峭壁,修建众多的道观,宫殿绝非易事,更何况依照张三丰的设想,要体现崇尚自然,顺从自然,绝不可破坏武当山的一草一木。每个宫观都必须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要恰到好处,使宫观与周围的地形、林木、岩石、河流要有机地融为一体。要实现张三丰的计划和要求,在武当山修建成这样的规模,单靠这几百号人是难上加难,不知哪猴年马月才能建成?张三丰为鼓励众人,作词曰:

吾山不及诸山富,诸山不及吾山清。

吾山寂寂草萋萋,只闻钟鼓不闻鸡。

汝若有缘住此地,吾令六甲斩三尸。

三十六岩多隐士,葬在吾山骨也清。

张三丰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众弟子道:“万事开头难,凡历大苦才有大成。尔等不必怀疑,武山异日必大兴也!”

果然不出张三丰所料,明成祖朱棣恳请张三丰祖师爷进京未果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武当山作为真武大帝修真得道的显化去处,以及祖师爷张三丰的常在地,要给予特别重视和礼遇。朱棣先后领发了六十余道圣旨,敇谕大兴武当道教。他亲笔挥旨曰:“兴工营建武当玄帝宫观,当以张三丰前期设想为宗旨,遵循自然法则,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务使武当宫观宏壮坚固,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

被任命为前往湖广督武当山宫观营建的工部侍郎郭琎,乃明成祖朱棣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大臣,为人沉稳干练,素以有大魄力与勤敏著称。他领得圣命后,即召来有识之士与行家商讨,精心策划了大兴武当山的规划。即便如此,朱棣还是不放心,又命张三丰的得力弟子孙碧云到“紫霄”、“五龙”、“南岩”、“遇真”等处亲自勘定宫址。并对孙碧云交代道:“尔为三丰祖师的嫡传,知他大兴武当的意图构想,当亲往武当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

从永乐十年(公元1412)九月开始,武当山营建工程正式动工,几十万的军民夫匠在武当山周围数百里的崇山峻岭和沟壑溪流中如蝼蚁奔走、辗转忙碌,或凿石开道、或搬砖运木、或竖拣架梁、或炼铁冶铜,用非常原始的施工方式来垒砌营建武当山那众多的巍峨宫殿。前后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共创建了五大宫以及其它二十多处宫观庵庙,完成了武当营建工程的主体部分。世人很难想象武当山工程的浩大和艰辛,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从外地运到武当山,再由山下运往山上各处。尤其是太和宫金殿,乃是在北京铸造好后运到武当山,先是经由新疏通的大运河,再过长江,渡汉水,由水上一路运至均州地界,然后再从陆路运至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全靠人力如同蚂蚁似的搬家移物,一点点,一步步地挪上了近两千米高的山顶,其难度与艰巨可想而知。武当山经朝廷耗巨资、人力、物力修复建造后,乃成天下第一道教圣地,其景其势,无处可比,真可谓是: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全山的宫、观、路、桥、门、碑、亭,乃至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经当代圣手擘画,鬼斧神工,遂致一气呵成。武当山宫观之建,辉煌显赫,穹崇高峻,上摩霄汉,为万世之伟观。

按明成祖朱棣的推断和预测,武当山宫殿道观建成后,实现了张三丰的夙望,他一定会大大地感恩朝廷,进京来谒见自己。然而遗憾的是,张三丰始终还是没有露面于朝廷。 <作者  马星辉    转自《海峡道教》2016年第二期(夏版)>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