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邵武新闻网> 人文邵武 > 正文

衣带渐宽终不悔——香港作联2016闽、粤、港文学纪行

2016-08-09 16:56:28 [authorFirst]来源:   责任编辑:   

  今年6月中旬接省作协电话通知: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先生发邀请函,香港作联订于6月25日在港举行新一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其间举行闽、粤、深、珠、港作家交流座谈会。问我是否能参与此行?电话这端我立马欣喜应允,能与香港作家一聚,机会难得,当要前往。6月24日,我与陈章汉、杨际岚、何剑一行四人由福州乘飞机至深圳赴港。

  香港并不陌生,早在1996年就曾去过,那是作为中国记协“大陆访台新闻考察团”路经香港时作短暂的二日停留,香港回归后亦去过两次。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都市,现代化气息浓郁,经济、通讯、科技、交通、生活、娱乐都处于世界发展水平的前沿。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爬格子”的写作人而言,我印象最深的倒是金庸小说以及香港的电影业,它们的影响是持久性、全球性的。

  这几天正值盛夏,内地气温高踞不下,酷烈似火,香港亦不例外。到达下榻处——香港城市花园酒店时近午间一点,正是热浪袭人难当时。不曾想作家张诗剑、陈娟夫妻在此已经久候多时,炎热之中亦显香港作家的热情好客。诗剑先生德高望重、名声甚大,乃香港著名诗人、作家,《香港文学报》执行主编、《当代诗坛》副主编、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他的作品风格雄健、清新委婉,《香妃梦回》一书被选入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传略收进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他的夫人陈娟亦是当代女作家,着有长篇小说《昙花梦》、《玫瑰泪》、短篇小说《香港女人》等。其中《昙花梦》轰动文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均先后出版,印数超过百万套;并被译成维吾尔文出版。同时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连环画、上海评弹、福州评话等多种文艺形式,可谓是成果辉煌。

  张诗剑先生清瘦朴素,文质彬彬,陈娟女士慈眉善目,略显富态。夫妇二人极为随和、毫无名家做派。我与他们虽是初次见面,但没有一点生分之感。来之前我亦有耳闻,夫妇二人对文学竭智尽忠,默默耕耘。诗剑先生办《香港文学报》近二十八年,从约稿、编辑、排版、插图、校对到邮寄发行他俩每事躬亲。对稿件他更是不遗余力,都要认真审看,帮助修改,经常从深夜忙到天亮。有一次,他为了给国内名家蒋风送文学报,在九龙塘车站下楼梯时一脚踩空了台阶,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断裂右臂骨,但手还紧紧抱著文学报。陈娟女士身为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亦是任劳任怨,默默服务文学团体、为文学新人铺路。她自称为“文学义工”,朴实言行让人肃然起敬。这对作家夫妇对文学痴心如初,厮守至今。今年三月,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行“双梦齐辉”——香港作家张诗剑《香妃梦回》、陈娟《昙花梦》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兼省文联主席张帆,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等众多领导与名家欣然到会。吉狄马加由衷地赞誉说:“张诗剑,陈娟夫妇虽然身处香港,但是他们的写作不论诗歌还是叙事性文体,都非常注重写出一种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他们不仅仅为福建,包括对整个中国的文学在通过香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进行对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陆开锦说:“他们的作品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最优秀的部分。”

  安排住宿妥后早过了午餐时间,张诗剑、陈娟夫妇竟然是饿着肚子等我们共进午餐,要请我们品尝港式糕点。看着二位年长的文学前辈如此热情周到,实实让我们再一次地过意不去。扪心自问,如若自己似这般年纪、这般的资历与名气,在这炎炎夏日的正午,能做到如此善解人意、体贴细致么?


  此次赴港作家除却我们福建省四位外,还有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珠海市文联主席马融、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卢卫平、深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于爱成四人,代表了闽、粤、深、珠四地作家与会。6月25日下午,应香港文联主席蔡丽双女士邀请,前往坐落在香港油麻地的香港文联会所拜访。香港文联全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 集美术、书法、摄影、戏曲、舞蹈等数十家协会于一体。立足于促进内地艺术与香港及国外华人艺术家交流,活动涵盖多角度、多领域。香港文联属民间群团组织,但与中联办多有联系。

  蔡丽双祖藉福建石狮,中国当代女诗人、书法家,文学博士,现任香港文联主席外,亦是《香港文学报》社长、《香港文艺报》主编。她长得人如其名,娇小端庄、灵巧干练,浑身上下充满了工作激情。六十年代出生的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 她创作颇丰,已出版了几十部专著,诗文被翻译成英、法、德、俄、瑞典等10多种文字;在第29届世界诗人大会上,匈牙利文化部部长亲自颁授蔡丽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蔡丽双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热衷于公益事业,十余年来,她与丈夫先后捐款数以千万元人民币,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这些年来,她主持下的香港文联为繁荣香港文学艺术,推动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香港文联精心安排的充满温馨的小型座谈会上,闽、粤、港三地作家十余人推心置腹,畅谈文学。陈章汉先生与杨际岚先生二人长期担任福建省作协副主席,与香港文化艺术界有过多次交流来往,故彼此都十分熟悉,言谈无拘。尤其是杨际岚先生乃《台港文学选刊》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副主编、主编多年,为人谦逊儒雅、办事认真负责。现今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以及《两岸视点》、《海峡道教》两刊的编辑总监。与香港文学界交往甚密,可以说是老朋友了。陈章汉先生作为作家的同时亦是书法家与写赋高手,他以《闽都赋》“云舒千鹤 ”句,题赠蔡丽双主席。(原文全句为“云舒千鹤,海纳百川”李岚清曾引此八字,题赠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蔡丽双主席亦赠诗一首,其中曰:“聆听潮来汐去,岁序匆匆尚可追。寒梅腾瘦影,傲雪不争肥。闽粤香江同一脉,携手处,共促名山事业更崔巍。”道出了闽粤港三地作家的心声。

  6月25日下午六时许,香港作联专车接我们前往海关高级官员会所,参加在那里举行的香港作联第十二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会场简洁典雅,气氛宽松和谐。参加与会人员有近两百人,所邀请者有香港政界、文学界团体代表、以及《大公报》、《星岛日报》等新闻界媒体记者。中联办副主任杨健、中联办社工部部长杨茂、香港立法会议员马逢国等亦前来祝贺,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为香港新一届理事会发来了贺信。

  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先生介绍,香港作家联会成立于一九八八年,由三十一位发起人,发展至今已拥有三百多会员,成为香港最大的文学社团。作联于今年三月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十九位新理事为潘耀明、陶然、蔡益怀、张诗剑、周蜜蜜、李远荣、彭洁明、罗光萍、潘明珠、金虹、张继征、林文映、唐至量、戴方、陈慧雯、张汉基、秀实、春华、孙重贵。当选者实至名归,都为香港文学界有杰出成就者与对文学事业竭诚服务的热心者。就职典礼别开生面,与大陆举办的形式完全是两码事。没有领导官员居高临下的讲话与客套,代之的是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以《我的老师》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发生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故事。大家在感悟这个故事人生真谛的同时,亦强烈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在四处弥漫,氛围恰如其分,巧合会议主题。我不得不佩服潘耀明先生的与众不同和高明。说来,潘耀明先生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他笔名彦火、艾火等。为香港著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一直在努力推动香港文学事业的发展。他早在1983年就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系进修,1984年攻读美国纽约大学出版课程,文学硕士。现任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步于文学创作,至今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了20多本着作,并屡屡获奖。在他的创作中,丰富的写作题材紧扣着他的生命律动和人生足迹。散文、随笔、纪游、海内外作家作品研究,涉猎广泛文类驳杂的体裁,体现了他作为编辑家和出版家的职业特点。在香港三联书店任副总编时他曾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能有此机遇者为数极少,实为殊荣。1991年,潘耀明被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所赏识,金庸通过香港大作家董桥打电话约潘耀明见面。时潘耀明与金庸先生少有谋面交往,只是久仰金庸大名而已。为此他甚感突然与高兴。见了面,金庸先生并没有多话,仅简单交谈几句后,金庸先生当场就写下聘书,聘他担任《明报月刊》的总编辑兼总经理。《明报月刊》乃金庸先生所创刊,这份杂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品位。后来历任的胡菊人、董桥等几位主编亦是香港赫赫的名流大家。潘耀明意外受聘,在颇感惊喜的同时亦十分感动。尽管他当时还没有向三联书店辞职,但当场便毫不犹豫地签了约。作为香港著名报人的金庸先生,在人才济济的香港看中潘耀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心血浇灌的名牌杂志托付给潘耀明绝非轻率之举。阅人无数,独具慧眼的金庸大师自是经过了认真评测考察,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重大决定。除却潘耀明的人格魅力与丰富的资历外,他的专业水平和在业界的优异表现,亦是为金庸先生所看中的原因。现今潘耀明先生身兼数个重职:香港中华版权代理公司董事经理、南粤出版社总编辑、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编辑,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总经理。堪称为华文世界出版业界的翘楚。同时,广州暨南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香港特区艺术发展局等众多机构争相聘请他担任或高参、或顾问这样德高望重的显赫头衔。由此可见潘耀明先生的人品才华、资历威望,以及他广博的人气人脉。此次他连任香港作联会长一职亦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

  从香港回来后不几天,我前往晋江参加一个笔会,巧遇文友郭培明亦有参加,聊到此次香港之行时,郭培明对潘耀明先生亦是敬重有加,言潘耀明先生资深但为人谦和低调,他与巴金、叶圣陶、艾青等众多名家交往甚深,常有书信往来。可惜这些信件在多年前不慎丢失,百寻难觅,为此潘耀明先生痛心不已。2014年10月,这批信件突然出现在广东崇正拍卖行的目录上,预展资料同时附有潘耀明头像及简介。潘耀明先生得知消息后大为吃惊,通过家乡泉州的主流媒体《泉州晚报》发布严正声明:“要求拍卖行立即停止这次不法的拍卖行径,同时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权利。”为此,作为《泉州晚报》总编辑的郭培明深感此事重要,亲自打电话到香港采访事因,从潘耀明先生处了解到:实际上这批珍贵的资料还包括卞之琳、俞平伯、端木蕻良、骆宾基、戈宝权、秦牧、沈从文、柏杨、南怀瑾、张兆和、钱钟书、杨绛、王蒙、张香华、文晓村、顾城等人写给他的信件。潘耀明得知拍卖行预展消息后,曾托人前往交涉,要求撤拍及说明来历。但是拍卖行看来有点背景,人脉资源强势,装聋作哑不予理睬。在《泉州晚报》和《明报》报导后,加上网络广泛转发,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撤拍,但不肯透露拍品人情况。后来,另外几封文化名人写给潘耀明先生的信函出现在新加坡的拍卖会上。据分析有可能是同一个藏家所为。可惜至今这批珍贵的信件仍未归还到潘耀明先生手里。 

  在香港作联新班子就职典礼上,杨际岚先生代表福建省作协以“文化走亲,文学还乡”为主旨,向新一届理事会表示了热烈祝贺与衷心祝愿;陈章汉先生则以《闽都赋》“派江吻海”句,题贺香港作家联会新一届就职典礼。又书写全句“派江吻海,不尽汐落潮生”(意为与江偕行,与海相拥)存念。别开生面的就职典礼仪式结束后,已是华灯四处闪烁,窗外不远处的维多利亚海湾在灯火中尽显香港夜的妩媚妖娆。海关高级官员会所21层大厅内灯红酒绿、欢声笑语,众人举杯相贺,共祝香港文学美好未来。席间,潘耀明先生逐桌敬酒致礼,近至我跟前时笑微微地言道:“写长篇小说甚是辛苦不容易啊。”我闻之惶恐亦感动,难得他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记得住我的名字。后来我在想,可惜结识潘先生太晚,因为前几年拙作长篇小说《张三丰传奇》出版时,当地政府想请金庸先生出席新书首发式,除却对金庸先生的极为敬重外,亦是想借老人家的名气增辉添色、扩大闽北的影响。可惜当时寻不到与金庸老先生有深交的人。如若当年早结识潘耀明先生,说不定或能请来金庸先生(包括亦是名家的潘耀明先生一同前来),当也是闽北文化的幸事一桩。据我所知,前些年曾在潘先生的牵线搭桥下,金庸先生就踏访过泉州。


  二十六日下午,潘耀明先生邀请深、珠、粤、闽作家在香港作家联会会所与香港作家代表作文学交流。应当说香港和内地在文化与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内地与香港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各有所长与特点。曾经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这实为偏颇,言者大概是因为对香港商品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认识。实际上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其中包括广东文化、英国文化等元素。20世纪末香港文学开始大放异彩,一方面因为香港回归之后继续保持着创作的自由风气,另一方面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扮演着与内地不同的角色,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汇聚点。潘耀明先生在座谈中亦谈到:“香港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模式﹐包括强调题材的‘在地化’和语言的风格化与方言化。”近年来随着香港和内地交流沟通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香港作家在内地出版作品、参加活动,香港文学进入了一个更开阔的时空。作家联会是香港文学第一大团体,有成员三百多人,设有秘书处,定期出版《香港作家》双月刊。联会的常务理事们经常聚首碰头商讨香港文学。在我的想象中,香港财力雄厚,文学从业者们创作环境与条件定然比内地优越,却不料实际并非如此。潘耀明先生感叹道:“香港作家们很不容易,文学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靠民间的推动发展前行,虽然香港政府在文化艺术上每年都要花费不少财力,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都用在了诸如举办大型演奏会、音乐会上。每年投入文学创作方面只有几百万而已。”但潘耀明先生亦充满信心地说:“香港文学虽然民间力量很小,让香港的作家们有时产生挫折感,但大家从没有气馁,初心依旧。做文学就是要持之以恒,耐得住清贫寒酸。”说到这,潘耀明先生扬了扬手中的刊物说:“虽然如此,香港作联的《香港作家》每期如时出版,包括作联现在的这个会所,亦是我们奋斗了多年,自筹了几百万资金买了下它。”这让我们刮目相看,敬佩有加的同时亦感汗颜不止。香港与内地政府扶持文学的力度相比还差了许多,但他们却做得如此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平时,我们内地从事文联、作协工作的同志常抱怨说经费紧张,难以生存发展。看来是自己的能动性不足,内地的文联机构至少是有编制、有经费、有办公场所的国家事业单位,哪怕是县一级的文联办刊物,政府多少亦有资金补贴,一年五万元到十万元不等,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好的县甚至给得更多。至少这一点内地比香港条件优越,有一定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在香港坚持文学创作需要更大的付出与毅力。我四下里环顾眼前这间不过几十平方米的香港作联会所,望着桌面上这期刚出版带着油墨香的《香港作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心中感慨万千,香江河水流不断,才子佳人著文章。浩瀚青史,万千世界,展现于这斗室之内;中华辉煌文化,尽浓缩于眼前。会所里短短的几米走道,记载了香港作联的文学坎坷与不凡历程。有理由相信,香港作联新一届理事会在潘耀明先生的掌舵下,文学之舟将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五、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和人相遇,靠的是缘分。此次赴香港文学交流亦是缘分使然,时间虽短,却幸遇众多的有缘人、有缘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尽皆让人记忆犹深,难以忘怀。其中犹是难忘:潘耀明先生的儒雅大气、非凡才识;张诗剑、陈娟夫妻的双梦齐飞、文坛佳话;蔡丽双的热情洋溢、诗情画意;以及众多香港文友的善良友好,和睦可亲,一切让人萌发此生最忆是香江的感怀之情。对了!还有香港作联秘书长李远荣先生,作为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著作丰硕的香港知名作家。就像一个勤快的、年轻的工作人员,无论在会议交流还是后勤安排,事无巨细,忙前忙后,不辞辛苦,他一脸笑呵呵的弥勒福相,让人过目不忘,他的开朗与童真深记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过去圈内有人常言;“文人相轻”,然而,此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香港文学界、作家们之间的相处却是尽显文人间的相敬相重、相知相助、相惜相辉、相爱相亲。早些年曾有人问过我,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不同在何处?题目太大,我无法作答,只好开玩笑地应道:“两地文化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香港四处满眼尽是繁体字,汽车司机不在左边坐右边。”其实,无论香港的广东文化其中也好,英国文化其中也好,骨子里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尤其是香港的作家们,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包括他们对文学的敬畏与敬重。陈娟女士的一句:“我是一名文学义工。”让人感叹不已,这亦是香港文学界作家们的心声与表现,折射出的是香港作家们群体的光辉质量。如金庸先生、潘耀明先生、陶然先生、如张诗剑先生、李远荣先生、如蔡丽双女士、陈娟女士等香港众多我熟悉或不熟悉的作家,他们都是辛勤的“文学义工”,但准确地说是坚守文学阵地的坚毅守望者。其实人这一生很简单,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只要坚持了自己想坚持的,热爱着自己喜爱的,为理想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就行,等到人老的那一天,就问心无愧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文学是香港作家们今生今世的恋人,永远不离不弃、相知相守,携手到老。做到了似如我的闽北老乡柳永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文学追求境界。致礼!香港的作家朋友们。

(原载《香港文学报》2016年7月号  香港作家2016年9月号 ) 


  马星辉(笔名古道)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南平市文联副主席。已出版《最后一滴水是眼泪》等11本着作。长篇小说《张三丰传奇》改编为同名有声小说、电视连续剧。长篇报告文学《森林与水的拷问》在《解放日报》全文连载。作品曾获福建省文学奖、福建省百花奖、海峡两岸文学大赛奖、中国作家征文奖等。


分享到: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3539号 福建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00012]
主办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6227918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举报邮箱:swxw519@163.com
邵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